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互相吞并,战火连绵不绝。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强国最为突出,史称战国七雄。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与东方六国的战争愈发激烈。在这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军事将领。
《千字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这短短十六个字,道出了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位军事统帅: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被后人尊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在战国初期,魏国通过李悝变法率先崛起。然而当秦国开始强盛时,魏国已经走向衰落。这时,经过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赵国,成为秦国东进道路上最强劲的对手。有趣的是,四大名将中白起和王翦来自秦国,而廉颇和李牧则效力于赵国。
这四位名将都活跃于公元前3世纪,但时间上略有先后。白起和廉颇主要活跃在前3世纪上半叶,王翦和李牧则活跃在下半叶。从时间线来看,如果两军对垒,很可能是秦国的白起对阵赵国的廉颇,或是秦国的王翦对阵赵国的李牧。这样的巅峰对决,本应留下惊心动魄的战争传奇,但历史真的给了他们正面交锋的机会吗?
四大名将中,白起是最早崭露头角的。这位被称为杀神和人屠的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公元前294年,白起以左庶长身份率军攻打韩国新城,从此开启了他辉煌的军事生涯。在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白起指挥了伊阙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为秦国攻下七十余座城池。据史书记载,他歼灭的敌军总数接近百万,这个惊人的战绩为他赢得了杀神的称号。
白起的作战风格独树一帜。他不仅注重攻城略地,更擅长歼灭敌军有生力量。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他坑杀赵军四十五万人,使赵国元气大伤。而在这场战役中,白起差点就与赵国名将廉颇正面交锋。
廉颇比白起晚十年登上历史舞台,主要效力于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期。他曾在乐毅领导的五国伐齐战役中立下战功,后来主要负责对魏、齐的作战。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郡时,廉颇奉命驻守长平。面对秦将王龁的进攻,廉颇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希望以持久战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
然而廉颇的战术不仅让秦军焦躁,也让赵孝成王坐立不安。急于求成的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替换了廉颇。与此同时,秦国也秘密换将,由白起接替王龁指挥。这场对决的结果众所周知:赵军惨败,四十五万将士命丧长平。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想乘胜追击攻打邯郸,却因范雎的阻挠错失良机。后来当秦昭襄王再次下令攻赵时,白起认为时机已过拒绝出战,最终在公元前257年被赐死。
白起死后,廉颇继续活跃在战场上。他在鄗代之战中大破燕军,后又攻取魏国繁阳。但赵悼襄王即位后,君臣失和,廉颇被迫离开赵国,最终客死异乡。
廉颇离开后,李牧成为赵国的中流砥柱。李牧早年驻守代地雁门郡,曾大败匈奴,使其十余年不敢犯境。回到中央后,他先后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击败秦军,一度扭转了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颓势。
然而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秦将王翦在公元前236年攻破赵国阏与,七年后再次大举攻赵。面对李牧的顽强抵抗,王翦久攻不下,于是故技重施,利用反间计使赵王迁处死了李牧。李牧一死,赵国很快灭亡,正如后人所说:李牧死,赵国亡。
王翦在完成统一大业后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这位最后登场的战国名将,为秦始皇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却在秦朝建立后神秘地消失在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