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关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击下不幸战死。得知这一噩耗,刘备悲愤交加,立即集结大军讨伐东吴。然而天意弄人,或许汉朝气数已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遇惨败,被东吴名将陆逊用火攻之计击溃,损失兵力数十万。这位乱世枭雄不久后也在白帝城郁郁而终。经此一役,蜀汉元气大伤,国力衰弱,人才凋零。复兴汉室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诸葛亮肩上,最终这位丞相也因操劳过度,病逝于五丈原前线。
为什么说蜀汉人才凋零呢?原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偏偏还有几位能人志士自毁前程。这些本该为复兴汉室贡献力量的人才,为何都落得悲惨下场?
首当其冲的是刘封。作为刘备在新野时收的义子,刘封年纪虽小却勇猛过人,胆识超群。在刘备入川作战时,他就与关平一同担任副将,协助刘备统领中军。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魏延借舞剑之机欲刺杀刘璋,张任拔剑相迎。危急时刻,刘封挺身而出,与蜀中诸将展开激烈交锋。虽然最终被刘备制止,但这份胆识是刘禅永远无法企及的。后来刘封还与孟达一起攻占上庸等地,为刘备扩充了势力范围。
可惜这位勇猛的义子在蜀汉朝廷中处境尴尬。由于刘禅是正统继承人,性格刚烈的刘封让诸葛亮都担心难以驾驭。更致命的是,在关羽兵败求援时,刘封听信孟达螟蛉义子的谗言,坐视关羽兵败被俘。作为刘备义子,本该为父分忧,却因轻信谗言错失救援良机,导致关羽遇害。这种缺乏政治智慧的行为无异于自寻死路。最终刘备赐其自尽,结束了他尴尬的一生。若刘封能明辨是非,及时救援关羽,必能在日后北伐中为蜀汉增添一员猛将。
其次是彭羕。这位谋士在益州之战中曾助刘备转危为安,成功化解了蜀军决堤水攻的危机。因其好友法正和庞统的推荐,深得刘备器重。但彭羕为人傲慢自负,诸葛亮虽表面礼遇,内心却十分反感,多次向刘备进言说此人野心太大。刘备逐渐疏远彭羕,最终将他贬为江阳太守。
心怀不满的彭羕在临行前竟对马超口出狂言:你在外我在内,天下唾手可得。这番大逆不道的话被马超告发,刘备震怒之下将其处死。
再说魏延,这位蜀汉第六大将深受刘备赏识。但因曾杀太守韩玄献城,被诸葛亮视为不忠之人。归降时就被诸葛亮当众训诫,要求他效忠刘备。魏延确实不负众望,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被任命为汉中太守。诸葛亮去世后,骄傲自满的魏延意图除掉政敌杨仪,反被马岱斩杀。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令人扼腕。若能收敛锋芒,与同僚和睦相处,必能为蜀汉保留重要战力。
杨仪作为丞相长史,因办事干练获得诸葛亮重用。但他与魏延势同水火,经常发生争执。诸葛亮临终前将军权交予杨仪,他借机除掉魏延。后来看到蒋琬、费祎等人受重用,杨仪不满地抱怨:若当初带兵投魏,何至今日落魄!这番言论传到刘禅耳中,杨仪被贬为庶人,最终羞愤而死。
最后是看似最不可能上榜的费祎。这位蜀汉四相之一,以出色的外交才能著称,连孙权都对他赞赏有加。继蒋琬之后执掌朝政,却对敌国降将过于热情。大将张嶷曾提醒他提高警惕,但费祎不以为意,最终死于敌国刺客之手。他的遇刺导致大权落入好战的姜维手中,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以上内容主要参考《三国演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