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勤政之君。他亲政后开创了御门听政制度,每天清晨都会在乾清门(后改为太和门)接见文武百官,处理国家军政要务。这项制度充分展现了康熙励精图治的执政风格。
据史料记载,御门听政的时间安排极为严格:冬季和夏季是早上六点,春秋季节则提前到五点。为了准时参加,康熙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准备。而对那些住在紫禁城外的王公大臣来说更为辛苦,他们往往要在半夜两三点就起床,摸黑乘坐马车或轿子赶往皇宫。
到了清朝晚期,虽然御门听政制度被废除,但军机大臣仍要每日早朝奏事。皇帝还经常在养心殿召集大臣议事。清朝历代皇帝大多勤政,常常工作到深夜,这就苦了那些需要随时待命的大臣们,不得不半夜就赶到紫禁城等候召见。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这些半夜赶来的大臣们如何解决早餐问题呢?除了少数权贵能吩咐仆人提前备餐,大多数人只能另想办法。有趣的是,紫禁城内竟然设有专门的早餐摊点。
在经典历史剧《走向共和》中,就有翁同龢在宫中早餐摊吃早点的场景。画面中这位帝师正享用着油条、豆浆等北方人喜爱的早点。这生动反映了当时宫中的真实情况。
有需求就有市场。随着越来越多大臣需要解决早餐问题,紫禁城内自然就出现了早餐摊。在皇家默许下,一些太监和杂役在乾清门外的天街摆起了早市,专门为官员们提供早点。
这条天街东起景运门,西至隆宗门,全长200多米,正好位于紫禁城的中心位置,将前朝与后宫分隔开来。大臣们上朝前常在此整理仪容,因此这里成为摆设早餐摊的理想场所。
晚清官员寿森曾在《忆江南词百首》中生动描绘了天街早市的景象:苏造肉香麻饼热,炒肝肠烂杏茶浓。诗中提到的苏造肉、芝麻烧饼、炒肝、杏茶等都是当时的热门早点。据寿森记载,这些早点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味道极佳,深受官员们欢迎。
另一位官员何刚德在《话梦集》中也提到,军机处附近每天早晨都会摆放烧饼、油炸果等点心,供大臣们充饥。虽然菜单略有不同,但都反映了宫中早市的繁荣景象。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已不多见的苏造肉,其做法相当讲究:选用猪肋肉和内脏,经过汆煮、上色后,加入多种香料慢炖至酥烂。这道宫廷美食后来传入民间,演变成著名的北京小吃卤煮火烧。
可以想象,这些诱人的香味常常飘过后宫高墙,勾起皇帝和后妃们的食欲。据记载,后妃们有时也会派太监去买些苏造肉和杏茶来解馋。
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提到,清晨的紫禁城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市井喧闹声,包括小贩叫卖、车轮滚动,甚至士兵的歌声。太监们称之为响城。想必年幼的溥仪也常被天街飘来的美食香气所吸引,不知当时的他会有怎样的遐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