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曾考虑定都北京
北京作为元朝的都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西靠太行山脉,东临渤海,南面俯瞰中原大地,北边倚靠居庸关,是控制北方边疆的战略要地。朱元璋在攻占元大都后,曾与大臣们讨论是否在此建都。他询问:若在北平建都,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与南京相比如何?大臣鲍频回答:元朝统治者来自草原,在燕京建都已近百年,此地气运已尽。南京才是真正的龙兴之地。
虽然地气之说缺乏科学依据,但当时定都北京确实面临两大现实困难。
北方蒙古势力仍是巨大威胁
元朝灭亡后,与辽、金朝不同,元顺帝并未战死,而是率领残余势力退守北方草原。据记载,这些蒙古军队仍有百万之众。在如此强大的军事威胁下,将都城设在靠近前线的地方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南方将领不愿北迁
朱元璋早年曾四处游历,但主要活动范围都在家乡附近。他后来参加的起义军和建立的政权核心力量都来自南方,将领们早已习惯江南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北方干燥寒冷的环境十分抗拒。
朱棣继位后解决了两大难题
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北方威胁大幅减弱
经过洪武年间多次北伐,蒙古势力已被严重削弱。1380年,朱元璋将几个儿子分封到北方镇守。1387年,元朝太尉纳哈出投降,辽东地区归顺明朝,北京周边的安全形势大为改善。
朱棣的势力根基在北方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四年战争击败建文帝。朱棣虽然生在南方,但被封为燕王后长期驻守北京,多次率军征讨蒙古。他的主要将领要么是北方人,要么已适应北方生活,反而难以忍受南方的湿热气候。
迁都北京的战略考量
朱棣登基后立即决定迁都北京,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便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实现天子守国门的战略;二是他的政治军事基础都在北方。1407年起,明朝动用30万人力,历时14年修建紫禁城。1420年宫殿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从此成为明清两代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