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领袖中,刘邦和朱元璋都成功建立了新王朝,但李自成却功败垂成。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将李自成与刘邦、朱元璋相提并论,既有合理之处也有不妥之处。说其合理,是因为三人确实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起义领袖。历史上不少农民运动的领导者并非真正出身农民,比如黄巢是私盐贩子,洪秀全则是落第秀才。而刘邦、朱元璋和李自成,都是实实在在的农家子弟,最终带领农民揭竿而起,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然而,李自成与另外两位开国皇帝有个关键区别:刘邦和朱元璋起义时,朝廷早已名存实亡,他们不必直面朝廷军队的围剿。刘邦攻入咸阳时,秦军主力已被项羽歼灭,赵佗的岭南军团又远在南疆,所以几乎没遇到像样的抵抗。朱元璋起兵时,元朝在南方的统治已经崩溃,红巾军基本控制了局势,他只需与其他义军周旋即可。
正因如此,刘邦和朱元璋的战略重心都放在如何击败其他农民军上。他们深谙取胜之道:广纳贤才、施行仁政、体恤百姓、树立真命天子的形象。这些策略让他们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相比之下,对付同为农民出身的对手,显然比对抗朝廷正规军要容易得多。
但李自成面临的局面截然不同。他起义时虽然也有张献忠等义军,但主要对手仍是实力尚存的明朝军队。更棘手的是,后期还要面对崛起的满清铁骑。这就好比刘邦在楚汉相争时突然遭遇匈奴大军压境,但历史上匈奴从未真正威胁到中原政权。
李自成在对抗明军时策略得当,他提出的均田免赋深得民心,队伍迅速壮大。加之明军内部倒戈,他很快攻入北京。但入京后问题接踵而至:首先,均田免赋损害了地主阶级利益;其次,为筹措军饷对士绅采取高压政策,导致统治基础动摇。更致命的是,吴三桂因利益受损而引清兵入关,使李自成陷入内外交困的绝境。
由此可见,李自成的失败既源于政策失当,也受制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他没有刘邦、朱元璋那样的有利时机,最终在多方势力的夹击下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