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帝王之一。这位统治大唐帝国长达四十余年的君主,其一生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前期开创盛世,后期却导致王朝衰败,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后世史家对其评价莫衷一是。他究竟是雄才大略的明君,还是昏聩误国的庸主?这个历史谜题至今仍引发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公元710年,年轻有为的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震惊朝野的唐隆政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中,他们成功铲除了把持朝政的韦后集团,为李唐王朝的稳定立下汗马功劳。两年后,意气风发的李隆基在太极宫正式登基,史称唐玄宗。在随后与太平公主的权力斗争中,他再次展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手腕,最终赐死太平公主,彻底掌握了帝国的最高统治权。
唐玄宗在位的开元年间(713-741年),确实展现出了一代明君的风范。他励精图治,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选拔贤能;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发展农业生产;在军事上改革府兵制,加强边防建设。这些举措使得大唐王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当时的长安城成为世界级大都市,各国使节络绎不绝,商旅往来如织,文化艺术百花齐放,诗歌创作达到巅峰,杜甫笔下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盛况就是最好的写照。
然而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所言: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晚年的玄宗逐渐沉溺享乐,宠幸杨贵妃,任用奸佞,最终导致盛世崩塌。这种由俭入奢的转变过程令人唏嘘,也成为了后世帝王引以为戒的典型案例。
在用人方面,玄宗前后期的反差尤为明显。他早期深谙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道理,力排众议启用姚崇为相。姚崇善于变通,提出十事要说,为开元之治奠定基础。姚崇退休后又举荐刚正不阿的宋璟继任。这两位贤相得益彰,被后世并称为姚宋,成为唐朝贤相的典范。此后张说、张九龄等贤能之士相继为相,共同辅佐玄宗开创盛世。
然而好景不长,晚年的玄宗逐渐昏聩,罢黜直谏的张九龄,转而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这位在位十九年的权相可谓祸国殃民:他闭塞言路,排斥异己,制造冤狱,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更可怕的是他深谙帝王心理,通过收买宦官,对玄宗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每每能投其所好。史载他媚事左右,迎合上意,妒贤嫉能,排抑胜己,最终养成天下之乱。
杨国忠的得势则是玄宗晚年的又一重大失误。这个依靠杨贵妃关系爬上高位的投机分子,一人兼任四十余职,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他专横跋扈,贪污受贿,最终逼反安禄山,酿成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不仅使大唐盛世戛然而止,更开启了藩镇割据的祸端,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纵观唐玄宗的一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治国才能毋庸置疑,开元盛世的光辉足以证明这一点;但他的晚年昏聩也同样触目惊心,给帝国带来深重灾难。这位充满矛盾的帝王留给后世的,不仅是一个盛世的记忆,更是一个关于权力腐蚀人性的深刻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