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乱世中的风云人物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英雄豪杰纷纷崛起。我们熟知的“兵仙”韩信、“谋圣”张良、“千古贤相”萧何,以及西楚项羽、英布、彭越、龙且等人,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然而,还有许多不甘平凡的人,最终被历史的洪流淹没,未能留下姓名。
范增:年过七旬的谋士
提到项羽,就不得不提他的“亚父”范增。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时,范增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后来,项梁率领会稽子弟兵渡江西进,成为反秦主力,范增便前去投奔,希望能在晚年为反秦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
范增的立场与选择
范增并非真心想推翻秦朝,因为他与秦并无深仇大恨。他之所以选择反秦,一方面是不甘平庸,另一方面则因他曾是楚人,而项家曾是楚国的护国大将,深受百姓爱戴。因此,他更愿意辅佐项氏家族,而非为秦国效力。
范增的谋略与项梁之死
范增投奔项梁时,反秦势力正处于低谷。然而,他很快为起义军制定了长远的发展策略。可惜的是,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随后,章邯率军北上攻打赵国。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共同率军救赵。不久,项羽斩杀宋义,夺取军权。
刘邦入关与项羽的崛起
两年后,刘邦率军攻破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派兵驻守函谷关,以防项羽入关。与此同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随后挥师西进。抵达函谷关时,刘邦的军队拒绝放行,项羽麾下大将英布强行破关,楚军直逼戏水之西。
鸿门宴的生死抉择
面对项羽的强大压力,刘邦不得不低头,于是有了著名的鸿门宴。宴会上,范增极力主张杀掉刘邦,原因有二:一是刘邦的实际兵力已超过项羽(刘邦有十万大军,而项羽虽有四十万,但真正属于他的不足十万,其余都是诸侯联军);二是刘邦野心勃勃,从他入主关中后的举措就能看出。
然而,由于项伯的暗中相助和项羽的犹豫,刘邦成功逃脱。范增因此看清了项羽的优柔寡断,这也为他后来的离开埋下伏笔。
范增的离去与楚汉局势逆转
公元前204年,楚军多次切断汉军粮道,刘邦被困荥阳,被迫求和。项羽本欲同意,范增却劝道:“现在正是消灭汉军的最佳时机,若放虎归山,日后必成大患!”于是项羽采纳建议,加紧围攻荥阳。
就在胜利在望之际,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怀疑范增与刘邦勾结,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愤然说道:“天下大势已定,大王好自为之吧!请允许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养老。”项羽应允。范增启程返乡,途中背生毒疮,未到彭城便病逝。
楚汉之争的最终结局
范增死后,楚军失去核心谋士,逐渐衰落。而刘邦在张良、萧何、韩信等能臣猛将的辅佐下,一步步扫平诸侯,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围困项羽,逼得这位西楚霸王自刎乌江,结束了楚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