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公布了一则震惊考古界的重磅消息:经过考古专家的深入研究,确认了清朝雍正帝胤禛的清泰陵并未遭受盗掘。目前,考古团队正准备对清泰陵进行挖掘工作,雍正帝逝世后金头下葬的谜团即将被逐步揭晓……
挖掘清泰陵的初衷是在1980年之初,一次文物巡查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偶然察觉到了清泰陵的琉璃影壁上现出了一个盗洞,这一发现让人怀疑清泰陵可能遭受了盗窃。于是,相关人员上报国家文物局,请求对清泰陵实施紧急抢救性发掘。鉴于清泰陵确实存在被盗的可能性,国家文物局批准了这一抢救性考古发掘的请求。
当时民间广泛流传着雍正非正常死亡的说法,据说他是被人残忍地割头杀害,于是他的儿子,即清高宗乾隆皇帝,特意用金头为其下葬。因此,当清泰陵即将被挖掘的消息传开,众多新闻媒体纷纷赶往清西陵,意图捕捉到第一手影像资料,以便向读者展示雍正是否真的以金头入土。
发掘工程启动后,考古专家们惊悉,清泰陵的盗掘入口仅仅两米有余,这表明曾有人企图盗掘清泰陵,但或许是受限于某些因素,未能得逞,因而这座陵墓得以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
建国初期,我国主动对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陵墓——明定陵进行了挖掘。然而,由于当时考古技术尚不成熟,导致许多珍贵文物在出土后未能得到妥善保存。风化问题导致古墓一旦暴露于光线下便会迅速毁坏。鉴于此,我国在吸取了明定陵考古的惨痛教训后,决定采取新的措施,自此仅对那些已被盗掘的古墓实施抢救性挖掘,并明令禁止主动挖掘古墓。
因此,在确认清泰陵未遭盗掘的情况下,参与考古的专家们陷入了纠结,既然清泰陵未遭盗掘,那么似乎没有必要再进行挖掘。然而,挖掘清泰陵的消息早已对外公布,众多民众和历史学者翘首以盼,期待揭开雍正帝暴亡之谜。气氛已至高潮,若不挖掘,恐怕会令众人失望。于是,考古人员们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恰在此时,我国知名考古学家、考古学界的奠基者夏鼐先生向国家提出暂停对清泰陵的挖掘工作。原来,夏鼐先生曾亲身参与过明定陵的发掘,并目睹了那场考古的悲剧。他深知,凭借当时我国的考古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妥善保护清泰陵地下的宝贵文物。若强行挖掘清泰陵,恐将重蹈e44.BiZ86明定陵的考古悲剧覆辙。不如让这些珍贵的文物“见光死”,不如让其在地下继续长眠保存下去,因此他极力反对发掘清泰陵,并向国家申请叫停了发掘。
在充分采纳了夏鼐先生的意见之后,我国政府最终决定暂停对清泰陵的挖掘工作,并最终仅对被盗掘的清泰陵进行了盗洞的封堵处理。
雍正帝在地下沉睡了两百多年,却成功避开了成为出土文物的命运。时至今日,雍正的清泰陵依旧保存得相当完好。在那里,雍正帝、他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以及他最钟爱的妃子敦肃皇贵妃年氏,依然能够安宁地长眠于地宫之中。
清泰陵的发掘工作被叫停后,雍正的死亡原因再次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由于雍正死后那颗金头依旧是个谜,因此,后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对雍正之死进行了夸张的描绘,普遍认为他是被仇家暗杀,头部被割走,最终以金头形式安葬。
雍正的去世之谜一直难以解开,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儿子乾隆皇帝在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据史料记载,乾隆登基后对宫中的宫女和太监发布了禁言令,严格禁止任何k5.e44.BiZ86人在宫内讨论雍正的死因。若是雍正因疾病自然去世,乾隆皇帝便无需对宫女和太监下达这样的禁令,因此雍正的死因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雍正的真实死因。
武林高手吕四娘刺杀说
关于雍正之死的缘由,在众多民间传说、文学作品以及由此衍生的影视作品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遭到仇家武林高手吕四娘潜入皇宫实施刺杀。提及吕四娘,便不得不提及雍正年间最为严重的文字狱事件,该事件的受害者正是吕留良。
吕留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始终以明朝遗民自居。他屡次拒绝了康熙皇帝,即雍正的父亲,对其征召入朝的邀请,坚决不愿为官。他著作颇丰,其书中多含反清复明的主张。然而,雍正登基时,吕留良已故去多年。
雍正年间,湖南有一位失意的举人,名叫曾静,因多次应试不中,心生对社会的不满,每日唉声叹气,抱怨时局动荡,自身才华无处得以发挥。在阅读了吕留7j.e44.BiZ86良的著作后,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投身于反清复明的行列,成为吕留良的忠实追随者。他前往吕家,向吕留良的子嗣索要了大量著作,反清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愈发根深蒂固。
雍正年间,陕甘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岳钟琪,乃南宋英勇抗击金兵的民族英雄岳飞的正宗传人。他是岳飞的第21代孙,在雍正统治时期,他因在边疆防御中建树了显赫的功勋,官职一路攀升至陕甘总督和宁远大将军,牢牢掌握了西北地区的军政大权。
曾静心生一计,欲鼓动岳钟琪追随其先祖岳飞之遗志,驱逐金兵,领导西北军推翻清朝,恢复明朝。于是,他向岳钟琪寄去一封书信,力劝其起兵反清,复辟明朝,并派遣学生张熙将信件送达。
岳钟琪始终坚守着祖先岳飞忠诚报国的教诲,在他那个时代,他理应效忠的是大清帝国。他绝不可能被曾静的煽动所左右,轻易发动反清起义,引发战乱,让民众和国家陷入战火ab.e44.BiZ86纷飞之中。于是,岳钟琪假装同意,并邀请曾静亲自前来商谈,借此机会将曾静和张熙二人悉数诱捕,随后便将他们交给了雍正帝处理。
当时民间对雍正的负面评价颇多,特别是在他处理了死敌弟弟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之后,由于胤禩和胤禟擅长笼络人心,因此民间广泛流传着雍正残害亲弟的暴君传闻。
雍正帝欲消除不良声誉,特以曾静案为契机,编纂《大义觉迷录》以反驳流言蜚语,同时为彰显其仁慈之心,特赦免了曾静与张熙,命他们遍访各地,宣讲《大义觉迷录》。
雍正虽对曾静与张熙予以赦免,却将他们反清思想的根源指向了吕留良。于是,雍正对吕留良的家族及其学生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吕留良本人遭受了开棺戮尸的惨烈命运,其子嗣和嫡系弟子亦尽遭诛杀。吕留良家族的后代则被流放到宁古塔,即便遇赦也无法返回故土,更无法参加科举考试。
雍正特意放大了吕留良案件的波及范围,从而使得这场文字狱波及甚广,受牵连并被定罪的人数高达数千,一时间民间人心惶惶。这也使得人们对吕留良家族产生了更多的同情,同时对雍正大肆兴文字狱的行为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吕四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崭露头角,民间流传着她——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侥幸逃脱的传奇。为了给祖父和亲人复仇,她忍受屈辱,刻苦修炼武艺,终成民间武林3n.e44.BiZ86中的佼佼者。她成功潜入皇宫,刺杀了雍正皇帝,并割下了雍正的头颅,以示对祖父和被杀害的父辈的祭奠。因此,乾隆帝为了不让父亲雍正身首异处,特打造了一颗纯金头颅,以确保其完整尸体得以安葬。
这一切纯粹源于民间对吕留良家族的同情与怜悯而虚构的,当时负责追捕审理吕留良案件的是浙江总督李卫,他是雍正帝的亲信大臣,擅长捕捉盗贼。在那时,江南地区的反清复明组织天地会几乎被李卫彻底剿灭,正是他凭借捉拿反清复明的江湖人士的能力,深受雍正帝的信任与重用。因此,李卫亲自担当起处理吕留良案件的职责,他绝不可能让吕家有任何一人逃脱法网。
再者,宫廷戒备严密,即便吕四娘拥有非凡武艺,也难以成功潜入宫中刺杀雍正帝并安全撤离。在清朝的历史记载中,皇帝遭受刺杀的情况仅有一例,那就是雍正帝的孙子嘉庆帝遭遇刺杀,但那次刺杀并未得逞。
此外,史料中提及,吕留良的子孙自被流放到宁古塔后,一直遭受着清朝的严密监控,直至清朝覆灭,他们方才重获自由。在民国时期,思想家章太炎曾xy.e44.BiZ86专程前往黑龙江齐齐哈尔拜访吕留良的子孙,章太炎在其记录中提到,吕留良的子孙始终居住在黑龙江一带,并一直受到清朝的严格管控。
吕四娘这一形象纯属虚构,根本不存在她刺杀雍正的事实。既然雍正并非吕四娘所害,那么乾隆为何还要下达封口令呢?
据记载雍正死时七窍流血
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死的非常突然,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雍正在圆明园中身体不适,略有不适之感,幸而病情并不严重。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带病批阅奏折。然而,到了次日,即八月二十二日的夜晚,他的病情突然恶化,变得十分危急。
雍正似乎察觉到了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于是紧急召集了十六弟庄亲王胤禄(允禄)、十七弟果亲王胤礼(允礼)、大学士张廷玉以及鄂尔泰,将身后事一一托付。然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的子夜时分,雍正却突然驾崩。
张廷玉,身为大学士,在雍正帝驾崩之际,是率先抵达现场的一众臣子之一。他在自己的笔记中详细记录了雍正帝驾崩时的惨状,当时雍正帝七窍流血,这一幕让张廷玉感到极度震惊与恐惧。
根据张廷玉所记载的,雍正帝驾崩时出现的七窍出血症状,我们可以推测,他可能是因中毒或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而离世。
雍正帝中毒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不仅是清朝唯一一位崇信道教的皇帝,而且对佛道二教兼修,既虔诚于藏传佛教,又深信道教教义。此外,雍正帝在清朝历代皇帝中独树一帜,对道教丹药情有独钟。
雍正帝在登基之前便对道教深信不疑,身为雍亲王时,他便创作了一首题为《炼丹》的诗歌,诗中写道:
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
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通过雍正所创作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他对道教丹药之术的笃信。继位后,雍正大力推广道教文化,对道士炼丹之术尤为痴迷。当时,宫中供养了众多擅长炼丹的知名道士,例如。贾士芳、张太虚、王定乾等人,雍正经常和这些道士探讨丹药和长生不老之术。
在雍正八年,即1730年,雍正最钟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因过度劳累而病逝。雍正因此深感悲痛,同时也对死亡产生了恐惧,以至于他病倒,甚至患上重疾。在病榻之上,雍正特地请道8t.e44.BiZ86士贾士芳为他调养身体。然而,贾士芳所用的丹药、画符以及按摩等方法均未能奏效,未能治愈雍正的疾病。更甚者,贾士芳时常在雍正面前谈论因果报应、鬼神之事,这让雍正心生疑虑,怀疑贾士芳意图为胤禩报仇,故意恐吓自己。于是,雍正下令将贾士芳处斩。
贾士芳遇害,雍正帝对道教的信仰并未动摇,随后,龙虎山正一派的道士们娄近垣精心调制的符文药水发挥了作用,加之张太虚和王定乾炼制的丹药也显现奇效,雍正的病情得以逐步好转。康复之后,雍正对道教越发虔诚,对丹药产生了深厚的依赖。雍正皇帝渴cd.e44.BiZ86望借助道教丹药来维持精力充沛,甚至追求永生。然而,现代科学对古代道教丹药的研究揭示,这些丹药主要是由重金属制成,长期服用必然会对人体造成毒害。鉴于雍正对丹药的极度迷恋,他可能正是因为丹药中毒而离世。
乾隆继位后一面对太监和宫女下达封口令,一面又将道士娄近垣、张太虚、王定乾等被逐出宫,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实际上是在为父亲雍正皇帝遮掩丑闻。毕竟,若在史书上留下沉迷丹药的名声,岂不是会毁掉雍正皇帝一生的英明。
七窍出血不仅是中毒的症状,也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突发情况,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以雍正的孙子嘉庆皇帝为例,他在中暑后不幸引发了心脑血管疾病,最终不幸去世。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嘉庆的心脑血管疾病很可能源于他的爷爷雍正。那么,雍正也极有可能因心脑血管疾病而离世。
雍正是清朝史上最为勤勉的君主,他在位期间长达十三年,几乎未曾停歇,未曾外出巡游,甚至未曾踏足皇帝们常去的承德避暑山庄,继位后他最远2g.e44.BiZ86只到达了圆明园。他日以继夜地批阅奏折,处理政务,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加之政坛的尔虞我诈,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他身心疲惫,且极大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过度劳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最终导致雍正英年早逝,这一情形并非不可能发生。
而且雍正很可能是丹药加过度劳心劳力双重死因结合,雍正皇帝的同母弟弟胤禵的第七代孙,著名清史学者金恒源先生在其著作《正本清源说雍正》中,亦曾阐述过这一见解。
金恒源先生指出,雍正常年过度勤政,身心俱疲,导致身体过度透支。用现代医学来描述,雍正是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此外,雍正信仰佛教与道教,对因果报应之说深信不疑。他早年对争位兄弟的打压,尤其是胤禩和胤禟的离世,使他在晚年精神上备受折磨。他担忧因果报应,对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和丹药越发沉迷。因此,他长期服用道教丹药,体内毒素积累。加之亚健康体质和糟糕的精神状态,最终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导致他在圆明园突然离世。
雍正帝极可能因丹药中毒,加之长期过度劳累,身心俱疲,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突发而离世。当然,这些结论都是基于历史学者对现有史料的客观分析与科学推断得出的。
写在最后
若要查明雍正帝的真正死因,唯有打开清泰陵的地宫,对其遗体进行严谨的科学检验,方能得出结论。然而,鉴于国家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雍正帝的清泰p9.e44.BiZ86陵未来很可能将不再被挖掘,因此,关于雍正帝的确切死因,恐怕将永远只能停留在猜测之中。然而,与让雍正的遗体沦为出土文物,甚至无法得到完整的保存相比,以这种方式来满足众人的好奇心,倒不如让他们继续对雍正的死亡之谜保持好奇,因为谁都不愿意看到清朝最勤勉的皇帝在死后仍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