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那些统一王朝,比如秦汉、隋唐、元明清等,为了保卫疆土、平定内乱,都保持着庞大的军队。不过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人口数量,军队规模很少突破百万(宋朝是个例外)。毕竟养兵打仗太烧钱了,光是军粮这一项就是天文数字。所以如何平衡军队规模和后勤保障,一直是让历代统治者头疼的难题。
要是处理不好这个平衡,王朝统治就会出大问题。汉武帝就是个典型例子。他执政时汉军所向披靡,把匈奴人赶到了漠北,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战绩。可到了晚年,连年征战耗空了国库,搞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差点重蹈秦朝覆辙。
图1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夸下海口: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有底气——当时明朝常备军高达180万,却真没给老百姓造成太大负担。这要归功于他独创的军户制和军屯制。
可惜好景不长,这套让朱元璋引以为豪的制度很快就出了问题,不仅难以维持,还导致军队战斗力直线下滑。要弄明白其中缘由,得先了解这个不费一粒米的军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从应天府起兵,靠着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全国。建国初期,北元残余势力虎视眈眈,保持庞大军队对新生的明朝至关重要。加上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朱元璋就在唐朝府兵制的基础上,搞出了军户军屯制(也叫卫所制)。
图2 元末农民起义
朱元璋的设想很美好:把户籍分为民户和军户,军户世世代代当兵,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全国设了近400个卫所,每个卫所5600人。朝廷把大量荒地分给卫所士兵耕种,还规定了守备和耕作的比例。比如边境卫所,三成士兵站岗,七成种地,收成全归军队。
这套制度在明初确实效果显著:一是稳定了军队规模,方便快速动员;二是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负担;三是省去了长途运输军粮的损耗。对巩固明朝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3 明朝军队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个制度有个致命缺陷——它完全依赖土地。朱元璋没想到,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兼并,军屯田根本保不住。明朝土地兼并特别严重,当权贵们抢完民田后,自然盯上了军田。大官小官、将领太监,个个都在打军田的主意。
《明实录》记载,兵部尚书王骥巡查贵州时发现,开国时的96万亩军屯田,几十年间就被权贵瓜分殆尽。镇守太监王贵更过分,在陕西强占万亩军田,逼着上千军户给他当佃农。失去土地的军户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惨,史书记载军士妻子,衣食不给,皆剜蕨根度日,当兵的也是饮恨吞声,无可控诉。
图4 明朝官员
更糟的是,军户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却越来越少。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军户们开始大规模逃亡。军官们不但不阻止,反而暗中高兴——他们可以吃空饷了。到1438年,逃亡士兵已达160万,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军户军屯制的美好设想彻底破灭。
所以说,朱元璋这套不费百姓一粒米的军制,虽然建国时挺好用,但短短几十年就败给了土地兼并。军户逃亡成风,军队战力暴跌,逼得明朝后来不得不改行征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