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的淮南三叛:诸葛诞之乱始末
在曹魏国后期,司马家族逐渐掌控朝政大权,引发了一系列军事反抗。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发生在淮南重镇寿春的三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这三次叛乱分别由王凌(251年)、毌丘俭和文钦(255年)、诸葛诞(257-258年)发动。今天我们要重点讲述的,就是诸葛诞发动的最后一次叛乱。
一、诸葛家族的龙虎狗
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的三位杰出人物分别效力于三国: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官至丞相,被誉为卧龙;诸葛瑾效忠东吴,深受孙权器重,官拜大将军,人称江东之虎;而诸葛诞则投靠曹魏,最终官至大将军,被称为功狗。这里的狗并非贬义,而是指战功赫赫的将领。
二、诸葛诞的仕途起伏
诸葛诞,字公休,出身于琅琊阳都。他最初担任尚书郎,后出任荥阳县令。凭借出色的政绩,逐步升迁至御史中丞、尚书等要职。在此期间,他与名士夏侯玄等人交好。但因魏明帝厌恶他们追求虚名,一度被免官。
明帝驾崩后,曹爽掌权,重新启用夏侯玄等人,诸葛诞也得以复出,被任命为扬州刺史,加封昭武将军。251年王凌叛乱时,司马懿派诸葛诞担任镇东将军,镇守淮南。在东兴之战中,他提出的正确建议未被采纳,导致魏军惨败。
三、立场摇摆的将领
255年毌丘俭与文钦起兵反叛时,曾试图拉拢诸葛诞。但因与文钦素有嫌隙,诸葛诞不仅斩杀来使,还主动出兵协助司马师平叛。此后,他因功升任镇东大将军,长期驻守淮南。
从诸葛诞的经历来看,他的政治立场颇为矛盾:早年是曹爽心腹,却在两次淮南叛乱中都站在司马氏一边。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四、最后的反叛
随着好友邓飏、夏侯玄相继被杀,加上王凌、毌丘俭都被灭族,诸葛诞深感不安。他开始在淮南收买人心,蓄养死士以求自保。256年,他以防御东吴为由,要求增兵十万并修筑城防。
司马昭对这位反复无常的将领早有戒心,于257年升任他为司空,意图将其调离淮南。这道调令打破了微妙的平衡,诸葛诞在恐惧中决定铤而走险。他杀死扬州刺史,据守寿春,并派人向东吴求援。
五、寿春围城战
司马昭亲率大军征讨,命王基等人围困寿春。东吴虽派文钦等将领救援,但援军被魏军击退。经过长达数月的围城,城内粮草耗尽。258年初,诸葛诞试图突围失败,又因与文钦的矛盾将其杀害。最终城破,诸葛诞在逃亡途中被杀,家族也被灭门。
六、叛乱动机之谜
与王凌、毌丘俭不同,诸葛诞的叛乱动机令人费解。他既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主张,也没有效忠特定对象。从整个过程来看,这更像是一场为求自保的绝望之举。当调令打破了他与司马氏之间脆弱的平衡时,这位反复无常的将领最终选择了最极端的反抗方式。
这场叛乱不仅终结了诸葛诞的生命,也为淮南地区持续多年的动荡画上了句号。它深刻反映了曹魏后期中央与地方、司马氏与曹氏之间复杂的权力博弈。
[主要参考资料]:
1.《三国志》裴松之注本
2. 吕思勉《三国史话》
3. 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