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在这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八省游击部队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新四军在成立之初,按照战略部署编为四个主力支队,分别是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和第四支队。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新四军队伍不断扩充壮大。1939年7月,在第四支队第八团的基础上扩编成立了第五支队,由骁勇善战的罗炳辉将军担任司令员。次年2月,又组建了第六支队,由文武双全的彭雪枫将军统率。
1941年1月发生的皖南事变,是新四军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在这次事变后,新四军进行了全面整编,原有的支队建制被取消,改为更为规范的师级编制,共整编为七个主力师。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新四军重建前六个支队的司令员们的光辉事迹,以及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的军衔荣誉。
第一支队的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陈毅元帅。该支队于1938年5月正式由湘鄂赣边、湘赣边、赣粤边、皖浙赣边和湘南等革命根据地的留守红军整编而成。陈毅将军率领这支劲旅,在苏南茅山地区开辟了重要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抗击日寇的中坚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陈毅先后担任上海市市长、外交部部长等重要职务。1955年授衔时,虽然按照原则已在地方任职的干部不参与授衔,但在周恩来总理的特别推荐下,陈毅仍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这位文武全才的革命家于1972年1月与世长辞。
第二支队由张鼎丞将军统领。1938年春,闽西、闽赣边、闽粤边和浙南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第二支队。张鼎丞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就为红军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中央红军长征后,他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期,他成功收编各地游击队组建第二支队。建国后,张鼎丞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要职,因已转入地方工作而未参与授衔。
第三支队的司令员是张云逸将军。1938年春天,闽北、闽东等地的红军游击队整编为第三支队。皖南事变后,张云逸升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二师师长,在淮南、淮北地区屡建战功。1955年授衔时,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开国十大大将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他是大将军衔,但却享受元帅待遇,这在我军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殊荣。
第四支队的情况较为特殊,先后由两位名将统领。1938年春天,鄂豫皖红二十八军与鄂豫边红军游击队合编为第四支队,首任司令员是高敬亭。不幸的是,1939年高敬亭被错误处决,后由徐海东接任司令员职务。徐海东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成为开国大将之一。
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将军是一位传奇人物。该支队于1939年7月由第四支队第八团扩编而成。抗战胜利后,罗炳辉升任新四军副军长,但长年征战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最终于1946年病逝,年仅49岁。
第六支队由文武双全的彭雪枫将军率领,成立于1940年2月。彭雪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还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深受官兵爱戴。可惜的是,他在1944年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未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这些新四军将领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日篇章,他们的英雄事迹永远铭刻铭记。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