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朝统治的末期,全国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整个王朝已经呈现出分崩离析的态势。隋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不断发生分裂和斗争。各地豪强地主纷纷组建私人武装,与农民起义军形成对峙之势。作为太原留守的李渊手握重兵,却迟迟没有采取行动,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难道这位实力雄厚的将领不想在乱世中争夺天下吗?
关于李渊迟迟不起兵的原因,后世流传着许多说法。有人认为他性格优柔寡断,在太原起兵一事上犹豫不决,最后是在儿子李世民的逼迫下才不得不造反。然而,这种说法很可能是李世民在登基后为彰显自己的功绩而刻意美化的结果。事实上,太原起兵的真正策划者和领导者正是李渊本人。他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在各地势力纷纷割据称王的情况下,他清醒地认识到贸然起兵的巨大风险,认为时机尚未成熟。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忠君思想根深蒂固。李渊与隋炀帝杨广不仅是君臣关系,更是表兄弟。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李渊若贸然造反,必将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虽然两人有亲戚关系,但杨广对李渊始终心存戒备,派心腹王威、高君雅等人暗中监视。在这种严密的监视下,李渊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从地理形势来看,太原地处平原,四周都是隋朝的重要军事据点。如果准备不足就仓促起兵,隋朝大军可以迅速集结,将起义军一举歼灭。此外,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东突厥势力,李渊必须首先解决这个后顾之忧。为此,他亲自写信给突厥始毕可汗,表示:我今大举义兵,欲宁天下,远迎主上(指隋炀帝)还,共突厥和亲......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这番示弱示好的外交策略,成功稳住了北方边境。
与此同时,李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积蓄力量。他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赢得民心;暗中扩充军队,增强实力;对东面的瓦岗军首领李密则假意示好,声称自己只想做个地方诸侯,并无争夺天下的野心,以此麻痹这个强大的对手。这些周密的准备工作,充分展现了李渊的政治智慧。
到了公元616年,农民起义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隋朝政府再也无力集中力量对付各地割据势力。李渊在稳定周边关系、壮大自身实力后,果断诛杀了隋炀帝派来的监军王威、高君雅,于公元617年正式在太原起兵。为了师出有名,他打出了废昏立明的旗号,声称要匡扶隋室而非自立为王。这一策略性的政治口号,使他的起义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起兵后,李渊率军直取长安,拥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帝。后来在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后,李渊又逼迫杨侑禅位,最终建立了大唐王朝。这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政治军事行动,充分展现了李渊作为开国君主的高超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