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之初,孙中山先生将临时政府设立在南京这座历史名城。然而随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公然违背《临时约法》的精神,将政治中心北迁至北京,并正式定都于此。但鲜为人知的是,孙中山先生最初的首都选址构想并非南京。根据他与章太炎的重要谈话记录,他曾明确提出:谋本部则武昌,谋藩服则西安,谋大洲则伊犁的战略构想。这一论述深刻体现了他对国家地理战略的深思熟虑:若仅求国家内部稳定,长江中游的武昌最为适宜;若要辐射周边藩属国,十三朝古都西安更具优势;而若志在成为亚洲领导力量,则新疆的伊犁堪称最佳选择。
孙中山先生的首都构想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长期思考的成果。早在1887年,他就提出了富有远见的一都四京规划体系。在这个宏大的构想中,一都特指九省通衢的武汉,而四京则包括东部的江宁(东京)、西部的重庆(西京)、南部的广州(南京)以及北部的顺天(北京)。这一规划清晰地表明,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战略构想中,武汉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
1912年,在《与章太炎的谈话》中,孙中山先生对武汉作为首都的优势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武昌雄踞长江之滨,顺流东下四日可达出海口,具备绝佳的物资转运条件......向北可经襄樊控制河洛地区,待铁路网络建成后,影响力可直达长城沿线......他认为理想的首都应该具备三大条件:首先是地理位置居中,便于全国联络;其次要远离海岸线,避免列强威胁;第三要避开封建势力范围,同时具备革命基础。武汉完美契合这些条件:这里不仅是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革命群众基础深厚,而且远离北方封建势力的大本营北京。
从地理区位来看,武汉地处中国腹地,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水陆交通四通八达,列强势力相对薄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更对武汉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武汉三镇(武昌、汉阳、汉口)将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中心......汉阳已建有全国最大钢铁厂,汉口新兴工业蓬勃发展,武昌大型纺织企业林立......汉口更是中西部贸易枢纽,全国茶叶集散中心......他憧憬着将武汉打造成为媲美纽约、伦敦的世界级大都市。
然而,武汉作为首都也存在明显短板。虽然其南北交通便利,但对新疆、内蒙古等边疆地区控制力不足。同时,与西安、北京等古都相比,武汉的历史文化积淀相对薄弱,这些因素最终影响了其成为首都的可能性。
再看西安,这座十三朝古都拥有无与伦比的历史底蕴,在国防战略地位上更胜武汉。中国历史上主要外患多来自北方,因此西北战略要地西安自古就是军事重镇。控制西安即可稳固整个西北。但孙中山先生认为,西安对西域的控制力仍显不足。历史上西域势力长期威胁中原,而西安距离西域较远,难以实施有效管控。因此他提出更大胆的构想:若定都关中,制御蒙古新疆虽足,然若欲为亚洲共主,又嫌狭窄,当迁都伊犁。
伊犁位于新疆天山北麓,素有塞外江南之称。这里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重要的屯垦区。清政府在此推行屯田政策,使其成为新疆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既能保障边防军需,又可满足民生需求。伊犁属北温带气候,非常适宜人类居住。从地缘位置看,伊犁靠近欧亚大陆中心,与多国接壤,具备成为亚欧枢纽的潜质。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战略价值突出。霍尔果斯口岸作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至今仍是西部重要贸易通道。清政府对伊犁的持续建设更提升了其战略地位。
但伊犁设都也面临现实挑战:北临沙俄势力范围,西南毗邻英属印度,西北和西藏受俄国影响,安全形势复杂。加之距离中原遥远,交通不便,在当时条件下,这一构想显得过于理想化。
最终南京的脱颖而出,既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更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南京坐拥长江黄金水道,水陆交通发达;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相比沿海的上海,又避免了列强舰队的直接威胁。这里物产丰饶,经济自给自足,既无北京浓厚的封建残余,又少列强直接干预,是推行新政的理想之地。虽然孙中山先生曾怀揣定都伊犁的宏伟蓝图,但受制于现实条件,这一构想未能实现。而南京的首都地位也因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而昙花一现,中国随之陷入军阀混战的黑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