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泸州曾孕育了一位传奇人物,他虽被称为山寨版诸葛亮,却实实在在地辅佐出一位开国皇帝,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皇帝的后裔竟成为今日众多韩国人的先祖。他就是元末明初泸州人士,大夏国丞相刘桢。历史上名为刘桢者不计其数,但能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却寥寥无几。最负盛名的当属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然而时过境迁,如今能完整说出建安七子名讳的国人恐怕十不存一。这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遗憾,毕竟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些历史知识确实与柴米油盐相去甚远。
在泸州历史的长卷上,我们要讲述的这位刘桢,是元末明初期的风云人物。他之所以值得大书特书,不仅因其被时人比作诸葛武侯,更因他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少傅、中书右丞相等要职,成为大夏国政权的重要缔造者。在他的辅佐下,明玉珍在蜀地登基称帝,而这个王朝的血脉,后来竟在朝鲜半岛开枝散叶。将刘桢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或许有些过誉,但若细究其历史功绩与所处环境,确实能找到诸多相似之处。
元末乱世,民不聊生,各地起义军如野火燎原。正如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元末的红巾军也以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神秘谶语鼓动民心。在这风云际会之时,明玉珍作为红巾军领袖徐寿辉麾下大将,因战功赫赫,短短八年便升至奉国上将军都元帅。当陈友谅弑主篡位时,重情重义的明玉珍愤然与之决裂,命部将镇守夔门要隘。至正二十一年春,明玉珍西征途经泸州,得遇当地名士刘桢。
这位刘桢本是元朝进士,曾任大名路经历,因不满朝廷腐败而隐居方山。这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典故何其相似。明玉珍效仿刘备三顾茅庐之礼,亲往拜访。初次会面,刘桢的韬略便令明玉珍叹服,当即延请为军师。刘桢不负所托,次年便献上定鼎之策:西蜀形胜之地,大王若据而有之,养伤蓄锐,任用贤能,可成霸业。若不早正大位以系人心,恐将士思归,军心涣散。这番建言,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眼光如出一辙。
在刘桢的谋划下,明玉珍于至正二十二年在重庆称帝,国号大夏,建元天统。他们仿周制设六卿,刘桢任宗伯,改革官制,划分行政区域。虽兵力不足万人,但明玉珍勤政爱民,生活俭朴,与刘桢共同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设立国子监培育人才,建宗庙定礼乐,开科举取士,实行什一税制,使蜀地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政绩,无不凝聚着刘桢的政治智慧。
天统四年,明玉珍英年早逝,刘桢继任丞相,继续辅佐幼主。可惜五年后刘桢也撒手人寰,留下十五岁的明升独自面对朱元璋的虎狼之师。洪武四年,明军压境,大夏灭亡。朱元璋非但未加害明升,反封其为归义侯。后因明升与陈理往来密切,被迁居高丽。谁曾想,这一迁竟让明氏血脉在朝鲜半岛繁衍生息,成就了今日韩国明氏宗亲的源流。这段跨越国界的历史因缘,正是始于泸州隐士刘桢的深谋远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