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唠唠明朝藩王待遇这事儿,从洪武年间的禄米万石,到万历年间竟大幅削减,这中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咱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对自家子孙那叫一个疼爱,给安排得明明白白。他规定,亲王每年能领 1 万石大米呢,这在当时可是个啥概念?相当于 600 万斤呐!郡王也有 2000 石,就连最低级的奉国中尉,都能拿到 200 石。对比一下,七品县官年薪才 90 石,这差距,简直了!而且啊,藩王们从 10 岁起就能开始领这笔丰厚的俸禄,结婚、盖房、办丧事,国家还给额外报销。这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舒坦,妥妥的 “躺赢” 人生。
可到了万历朝,这待遇咋就变了呢?其实啊,原因还挺复杂的。一方面,从嘉靖朝开始就有苗头了,国家财政实在是养不起这数量庞大的宗室人口了。你想想,老朱家的子孙后代,啥都不用干,就负责生孩子,这人口增长速度,简直像火箭一样。到了万历年间,用于宗室支出的禄米都 700 多万石了。可明朝那时候吏治又腐败,就算有这笔支出,真正能到宗室手里的,也没多少了。再加上万历时期,连年战争不断,流民起义频发,到处都得花钱,国家财政早就捉襟见肘了。
说到万历朝的宗室支出,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一个是万历皇帝的弟弟潞王朱翊镠,另一个是万历皇帝宠妃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在万历皇帝心里,估计就觉得这俩才是自己人。潞王就藩时,万历赏赐庄田万顷,婚礼赏赐更是创了大明建国以来的纪录,各色金 3869 两,青红宝石 8700 余颗,银 10 万两,珊瑚珍珠 24000 余颗,把备边的 90 多万两军费都花光了。后来潞王去河南卫辉府就藩,建造王府,户部拨了 30 万两金,那陵墓更是仿照万历皇帝的定陵修建,近代考古发掘发现,潞王次妃的灵寝都达到皇后灵寝的标准了,潞王陵花费了 700 万两白银。福王朱常洵呢,就藩河南洛阳,万历皇帝赐给他庄田两万顷,还把抄张居正家没登记造册的财物都给了他,从扬州到安徽太平沿江的各种杂税、四川盐井的一部分收益也划归福王,还拨了淮盐 1300 引让他经营。
可这时候的明廷呢,国库空虚得很,连年战乱,天灾不断,流民遍地,老百姓日子苦不堪言。可这潞王、福王两亲王,享受着丰厚待遇,却还无视民生,强抢民田、民宅,甚至强抢民女。亲王都这么残虐,万历皇帝又昏聩,明朝哪有不亡的道理。
其实啊,明朝宗室的等级划分和继承制度也挺有讲究的。明代皇族男性分为八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这继承制度也有说法,亲王、郡王之嫡长子、长孙可册封亲王世子、世孙,郡王世子、世孙。
除了俸禄,藩王们还坐拥大量土地。万历皇帝赐给潞王的肥田,一开始是 4 万顷,后来河南耕地不够,才改赐 2 万顷,还得用山东、湖广的田赋补足。当时大臣们反对,老百姓都编歌骂 “王爷田,连成天,插根筷子都算他地盘”。到明末,河南一半的土地都归藩王所有,成都平原七成田地姓 “朱”,老百姓只能给藩王当佃农,日子过得别提多惨了。
藩王们还搞起了 “副业”,垄断食盐、矿产、河泊等暴利行业。福王有盐税权,还霸占江边芦苇税,张居正被抄家的财产都归了他。楚王承包了半个湖北的食盐专卖权,价格翻三倍卖,百姓都吐槽 “买盐不如舔墙皮”。他们还私设关卡收 “过路费”,连朝廷的商税都敢截胡。
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藩王起初也有一定权力。在自己封国内能设置官属,拥有护卫军,少的 3000 人,多的可达 19000 人。特别是北方边境的藩王,肩负防御蒙古重任,手中掌握强大军事力量,有权节制当地军队。不过后来,燕王朱棣夺了皇位,怕其他藩王效仿,就逐步解除藩王的护卫,在政治上严加管束,让藩王们 “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藩王就慢慢成了 “徒拥虚名,坐糜厚禄” 的存在。
随着时间推移,宗室人口越来越多,朝廷也想了不少办法来调整宗室俸禄。嘉靖年间就开始削减,到万历年间,更是规定宗禄总额冻结,永不增减。可这规定,藩王们肯定不满意啊,他们凭借特权抵制改革,导致改革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明朝宗室俸禄由各个省代为发放,地方官员连中央的税粮都敢拖欠,给宗室发俸禄就更不靠谱了。所以明朝中后期,宗室俸禄拖欠克扣情况极为严重。像河南周府、韩府,还有大同代府,拖欠率都高达百分之八九十,有的宗室甚至长达二十多年都没领到禄米,生活悲惨得很。
从洪武年间藩王待遇优渥,到万历年间因各种原因削减,这背后反映的是明朝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变化。明朝初期,朱元璋给子孙安排好一切,本想着朱家江山能千秋万代,可没想到,庞大的宗室群体逐渐成了国家的沉重负担,再加上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因素,最终让明朝走向了灭亡。
好啦,今天关于明代藩王待遇变化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各位看官,觉得有意思的,就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保准您往后日子财运亨通,福气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