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少:驳辛德勇“四楚霸王”说
创始人
2025-10-05 22:02:57
0

南宋刻本《史记》一页

辛德勇教授提出惊人的「四楚霸王」说,是在去年的三月间。当时我在朋友圈刷到那篇长文,就很想反驳,无奈我有很严重的拖延症,这样拖了几天,手头又积压了一堆别的事,反驳文章也就没有写,渐渐连腹稿都忘了。

前些天,后台收到一条留言,问:

辛德勇怎么样。

这问题有些过于简洁,我不确定他是在问哪个方面。不过看见辛教授的名字,我立即又想起「四楚霸王」来了,不妨就借这个问题,来好好说一说吧。

简单概括,其主张是:

1,《史记·货殖列传》对「西楚」有明确定义。项羽既都彭城,实为东楚,根本不在西楚范围内。何以竟称「西楚霸王」呢?

2,原来「西楚霸王」是「四楚霸王」之误。因为「西」与「四」,长得实在是像,按辛教授原话来说,「西」字相比于「四」字,只不过是多打了条领带。这叫做形近致误。

3,项羽分封十八诸侯时,曾将故楚一分为四。数字正好相合。项羽的「四楚霸王」,所霸的范围,正是这四国。

所以,其结论就是,从来没有什么「西楚霸王」,只有一个「四楚霸王」。

那么我们来研究一下「西楚霸王」。

先说结论,我认为这四个字出现误字的可能性为零。所谓「四楚霸王」,完全是一种妄猜。不信,请耐心看到最后。

首先,「西楚霸王」这个称号,在《史记》里并非只出现过一次,而是反复出现。我于匆忙间,将《史记》前后翻了翻,看见共有六次之多。若是一次写错,两次写错,还可以理解,六次全部写错,这概率得有多低?

且看《史记》中的六处原文:

项羽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诸侯,秦竟灭矣。(卷六《秦始皇本纪》)

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卷七《项羽本纪》)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卷八《高祖本纪》)

项藉自立为西楚霸王。(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

西楚伯王项藉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

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这六处原文,最应注意的是后面三处。

先看《秦楚之际月表》中的两处:

南宋绍兴初年刻本(十四行本)

南宋乾道年间刻本

南宋淳熙年间刻本

南宋黄善夫刻本(百衲本)

南宋黄善夫刻本(百衲本)

此表这一处与楚相关的小小区域里,「西」「四」二字扎堆。假如「西楚」本是「四楚」,那么这是在短时间内连错了两次。

西四二字虽相近,书写之时毕竟起笔不同,转抄之人偏将两个「四楚」添补为「西楚」,其动机是什么?说是不小心写错,形近致误,恐难令人信服。

此外,应特别注意的是,项羽所封十八王,有十七王均只记载「王某某始」,不称其国号,独有汉王一栏写着「汉王始」,其规格正与「西楚伯王项藉始」是一样的。(「伯」「霸」二字相通,「西楚伯王」即「西楚霸王」。)

「西楚伯王」四字,在几种不同的宋刻本中稍有差异。十四行本作「西楚王伯」,乾道本与黄善夫本作「西楚主伯」,淳熙本作「西楚伯王」。

南宋淳熙年间刻本

我认为「西楚伯王」是对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旧版是「西楚主伯」,修订本是「西楚伯王」。

辛教授自述,说他曾在《史记新本校勘》中「主张把『西楚伯王』这句话读作『西楚主伯』,现在看来是错误的」,故也「改从中华书局点校本的读法」了。

辛德勇教授原文

那么,这一细节已无争议,大家看法一致。

我们来细看《秦楚之际月表》中的这一栏:

西楚伯王项藉始

王吴芮始

王共敖始

王英布始

王张耳始

王赵歇始

王田都始

王田安始

王田巿始

汉王始

王章邯始

王司马欣始

王董翳始

王臧荼始

王韩广始

王魏豹始

王司马卬始

王韩成始

王申阳始

西楚与汉,是当时争雄的两个势力。在刘邦战胜项羽之前,西楚可算正统。故此处也就只有「西楚」与「汉」是明确写着国号的了。其余诸王,都只是等着被吞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国号是什么不太重要。且在前一格里已经写了他们的国号,这里也就不再重复了。

其余十八王都是「王」,独有项羽是「霸王」。这也很好理解。霸王就是所有王里面最大的王。翻译过来,就是王中王。

「西楚霸王」与「汉王」相对,明明白白,「西楚」就是项羽的国号。假如此处写的是「四楚」,那么这是一个地理概念,与三晋、三秦、三齐是同一性质。以「四楚霸王」与「汉王」相对,岂非不伦不类?

按照辛德勇教授的见解,项羽的国号是单独一个「楚」字。那么此处直接写「楚霸王」不好吗?何必多加一个「四」字呢?

照辛教授的见解,项羽自立为四楚霸王,所霸之范围,仅仅是故楚四国而已。也就是项羽自己的西楚国,以及英布的九江国、共敖的临江国、吴芮的衡山国。

辛德勇教授原文

项羽当时分明是事实上的天下共主,让辛教授这么一解读,名位登时小得多了。这显然不符合项羽的身份。

前面说了,霸王就是王中王。这个称号,实际上是相对于大秦的「皇帝」来说的。

当时大秦已被攻灭,「皇帝」的称号也已经犯了众怒。名义上的天下共主楚怀王,是被推尊为义帝,而非皇帝。(秦灭六国,以六国故地为郡县,自称皇帝,故「皇帝」这个称号在当时是犯众怒的。)

作为事实上的天下共主,项羽他应该有个怎样的称号呢?称王的话,太普通了,连那些跟着他混的将军们都一一封了王,自己若也只是称个王,多没意思。

所以,称霸王,是所有王的王。

西楚是其国号,霸王是其尊号,这是相当于皇帝的。

「西楚霸王」对「大秦皇帝」,你看,多么工整。

把这一层道理想明白之后,你再来看看「四楚霸王」这四个字,是不是不通?就只霸个四楚,他项羽看得上吗?

且看《史记》中的这一句:

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

南宋淳熙年间刻本

诸侯皆属,这不是明明白白地说,当时天下诸侯,均归霸王管的吗?何止是「四楚」而已啊?

霸王这个称号,在战国时代,就是指征服诸侯,称霸天下的意思。

如韩非说秦王,说秦国若能南破荆楚,「东以弱齐、燕,中以凌三晋,然则是一举而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见《韩非子·初见秦》)

三晋韩、赵、魏,加上齐、燕与楚,正是六国。

所谓「霸王之名可成也,四邻诸侯可朝也」,就是指征服诸侯,称霸天下。

项羽的「霸王」称号,对应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辛德勇教授说,项羽是「四楚霸王」,其霸王称号仅对「四楚」有效。

还举了一个例子,说项羽分封诸王后,齐国的田荣很快就起兵夺权,吞并了三齐,「项羽不得不统军征齐,为此,『征兵九江,九江王布称病不往,遣将将数千人行』」。

随后辛教授大发议论,说项羽之所以能向九江国征兵,是因为「项羽这个『四楚霸王』对『四楚』之地都具有绝对控制的权力,除了直属于他本人的楚国之外,衡山、临江、九江这三个诸侯国也都要听命于他」。

辛德勇教授原文

恕我直言,辛教授这个结论,可谓相当糊涂。

项羽是全天下的霸王,如有需要,他当然可以向诸侯征兵。而诸侯是否响应,则取决于霸王的实力是否足够强大。

理论上来说,项羽也可以征兵于燕赵。只是,自从田荣吞并三齐,汉王吞并三秦之后,北边就乱成了一锅粥,其霸王的名义已经管不了那么远了。

而英布的九江国,就在淮南,是西楚的后花园。征兵于九江国乃是理所当然之事。无奈此时霸王的权威,已有所动摇,故英布很不积极。

刘邦吞并三秦后,项羽又将郑昌封为韩王,令他去阻挡刘邦。

项羽分封十八王时,对应的韩王是韩成。但是项羽把他带到了彭城,之后又将其直接杀掉了,根本没让他到韩国去。

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这说明什么?说明韩国反而是由项羽「绝对控制」的,而九江国不是。

辛教授自己也说,「项羽不得不统军征齐」。

为什么会「不得不」呢?按照辛教授的见解,那三齐又不归霸王管。田荣吞并三齐,乃是人家齐国内政,关他项羽什么事?

项羽之所以要管,就因为他是霸王,是全天下的王。

无论是燕赵,还是秦齐,只要是出现了不服管的行为,他西楚霸王就得管。

如果管不了,就像汉王一路长驱向东无法阻挡那样,那是时势使然,不是霸王他不想管、不肯管、不该管。

再举一个有关征兵的例子。

据《史记·赵世家》,赵惠文王十六年,秦国联合赵国攻打齐国。苏秦之弟苏厉,就给赵王递上了一篇说辞,劝赵王不要与秦国联合。其中有这样一句:

秦赵与国,以强征兵于韩。

那韩国分明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他秦王是王,人家韩王「也是个一模一样的王」,又不是秦国臣子,他秦国「凭什么就这么大模大样地」征兵于韩呢?

以强。

现在来说说,项羽的国号「西楚」,应该如何理解。

辛教授费了许多心力,将当时各诸侯的国号,做了一番排比分析,发现原有的战国诸侯被一分为多后,仍有保留原国号的,比如燕国、韩国,于是下断语说,项羽自己的国号就是单独一个「楚」字。

辛德勇教授原文

这个论断,首先是证据不足,其次也不通。

当时义帝还活着呢。

义帝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他在被尊为义帝之前,叫做楚怀王,其国号正是一个「楚」字。

假如项羽的国号也是楚,岂不是会同时存在两个楚?大家说起楚国时,就得加上定语做区分,这是义帝之楚,那是霸王之楚,多麻烦?

而且,两个楚,谁是正统呢?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当初举义亡秦之楚,究竟是义帝之楚,还是霸王之楚呢?

这样一来,连法统问题,都会有些扯不清了。

项羽分封十八王,说是将故楚一分为四,实际是一分为五。除西楚、九江、临江、衡山四国之外,故楚还有一些零碎土地剩下来。

九江王都六,衡山王都邾,均在淮南,即秦朝的九江郡与衡山郡。临江王共敖,《史记》明说「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则其封地也只是南郡一郡。

那么像黔中郡、长沙郡,这些比较偏远,相对蛮荒的地方,名义上大概还属于义帝,实际上则还是由项羽控制,就像颍川郡的韩国那样。

秦时九江、衡山、南郡、黔中、长沙诸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史记·项羽本纪》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项羽对义帝说的话,虽不真诚,但这话既然说出了口,好歹是要预留一个「地方千里」的吧?黔中、长沙,就很适合。

等到义帝被杀以后,项羽的西楚,自然也就继承了故楚的法统。

辛教授文中所附地图,将黔中、长沙都算作临江王的封地,恐非史实。

至于说《史记》叙事,提起项羽,都单称一个「楚」字,而不称「西楚」,这显然是为了行文简便,特用省称。如「始皇帝」省作「始皇」,难道这是改了帝号吗?

辛德勇教授原文

又如,《史记·高祖本纪》载:

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

《资治通鉴》卷九载:

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

这魏豹,就是项羽所封十八王之一,其国号分明是「西魏」。这一点,辛教授是没有异议的呀。难道这西魏国号,从此也要不算数了吗?

战国时代的楚国,在灭掉越国之后,就基本实现了一统南方。其疆域广阔,各地风俗不同,据《史记·货殖列传》,大致可分为三块,分别是西楚、东楚和南楚。

东楚对应的是吴越故地。南楚主要是淮南及长江以南的蛮荒之地。而故楚本土及淮北,就是西楚。当然,我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并不精确。

战国初期楚越疆界(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史记·货殖列传》:

越、楚则有三俗。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

辛德勇教授,便是据此认定项羽的国号不应是西楚,因为其都城在彭城,而《货殖列传》明说「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

《史记》说的「彭城以东」,是否包含彭城呢?

我认为是不包含的。「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这是在描述一个地理范围,当时彭城是一都会,在这句话里,它是作为一个参照物出现的。

《货殖列传》在讲到三楚之前的上一段中,有这样一句:

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

「彭城以东」之「彭城」,正与这一句里的「鸿沟」「芒砀」是同一性质,都是参照物。

淮北这个地方,是一块大平原,没有名山大川可以用作东西分界的标志,所以史书便以彭城这一都会来做个参照。

《史记·货殖列传》(南宋淳熙年间刻本)

据《汉书·地理志》,汉代的沛郡,实际就是秦朝的泗水郡,汉高祖刘邦将其改名为沛郡。

当汉武帝时(也就是司马迁著《史记》之时),彭城是属于楚国的,而这时的楚国,就是原泗水郡的东北角。

西汉沛郡与楚国(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秦泗水郡(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

项羽不是汉朝人,他不能预先将彭城从泗水郡(沛郡)分离出去。泗水郡既属于西楚,彭城自然理应属于西楚,没有几乎全郡属于西楚而又偏有一小块属于东楚的道理。

就算是咬文嚼字来分析,彭城以东为东楚,那彭城以西,总该是西楚了。彭城原在东西交界处,项羽定都于此,称为西楚,又有何不妥呢?

其实《史记》此处只是在讲一个地理概念,西楚、东楚、南楚云云,乃举其大略言之,并没有明确的疆界。所以他所提到的地名,也多是汉朝郡国名,这显然与战国时候的楚国疆域不能完全吻合。

而项羽的西楚国号,乃是一个政治概念。政治概念,是不受地理概念限制的。

你看,项羽要把刘邦打发到远恶之地时,就说「巴蜀亦关中地也」,乃「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见《史记·项羽本纪》)

而大汉后来终于定都长安了,却也仍然叫大汉,没想过要改成大秦。东汉时又迁到了洛阳,到了曹丞相执掌国政的献帝时代,更是迁到了许昌,离最初封地汉中、巴、蜀,已相当之远了,而大汉朝廷似乎并不打算更改国号。

同理,项羽的西楚,也不只是「沛、陈、汝南」这几块地方,而是「王梁楚地九郡」(「梁」就是战国时候的「魏」),包括了东西楚,还有原本属于魏国的几个郡。

有一件事,令我非常纳闷。辛教授为了发明他的「四楚霸王」异说,竟连沛郡就是泗水郡都不承认了。

你看他说:

辛德勇教授原文

事实上,司马迁著《史记》时的沛郡,就是秦朝的泗水郡,这在《汉书·地理志》里,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而《史记·货殖列传》说:

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这句话是辛教授自己的也反复引用了的。

《汉书·地理志》(南宋庆元元年刻本)

我听说辛教授是学历史地理出身。

所以,实在是纳闷。

看起来,他坚定地认为世间不存在「西楚霸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自己读不懂《史记》原文,而且连他自己的本专业似乎都没过关,而他偏偏又非常非常自信。

辛德勇教授说,「四楚霸王」很早就被误写成了「西楚霸王」,这导致《汉书》也照抄了这个错误写法。

辛德勇教授原文

我们知道,司马迁写完《史记》后,并没有将书公开,而是在他死后,到了汉宣帝时代,才由其外孙平通侯杨恽将书奏上朝廷,开始公开流传。

到了成帝、哀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受诏主持校阅整理秘府藏书,其中便有《史记》。《汉书·艺文志》(依据刘歆的校阅成果《七略》写成)里面就记载着秘府藏书有「《太史公》百三十篇」(《太史公》即《史记》)。

刘向的《说苑》,也曾写到陆贾出使南越的故事,其中就有这一句:

项羽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说苑》卷十二《奉使》)

措辞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完全一致。假定《说苑》没有被人抄错的话,那么刘向所看到的《史记》,应该还是写着「西楚霸王」的。

刘向之子刘歆,自杀于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

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自述其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开始「典校秘书」。《后汉书·班固传》说班固撰写《汉书》,「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永平是公元58至75年,建初是公元76至84年。可知班固受诏「典校秘书」,在永平初年。

从刘歆自杀,到班固典校秘书,期间不足四十年。

班固既有机会看到《史记》原本,也有机会看到刘向、刘歆父子相关著作的原本。

所以,「四楚霸王」这一称号,究竟是在哪个环节中,被错写成了「西楚霸王」呢?

难道是司马迁一开始就写错了?

项羽于乌江自刎时,是公元前202年。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立志要子承父业撰写《史记》,是在武帝初次封禅泰山时,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前后不到一百年。

我想,人家项羽好歹是个霸王,名气这么小的吗?仅仅一百年后,就没人知道他的国号是什么了?

假如「西楚」是错的,当时的人们不议论吗?

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是读过秘府藏书的。难道他所读的「石室金匮之书」中,竟没有一篇是写项羽的吗?

据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的考证,自从杨恽将《史记》公开以后,此书流传颇广,到西汉末年,世间看过《史记》的人已有不少。

假定「四楚」是正确的,司马迁最开始写的也是「四楚」,那么「四楚霸王」这个称号,在汉朝理应有很多人知道。

就算班固没有见到《史记》原本,也理应听说过「四楚霸王」的故事。毕竟,项羽可是个传奇的大人物啊,「四楚霸王」不是什么犄角旮旯里的冷知识。

究竟是谁有这个能耐,将「四楚霸王」错写成「西楚霸王」,还连错六次,还就此在当时的知识界学术界统一了口径,导致班固也只能跟着错了?而这个错误,当时竟没有人出来纠正,竟要一直等到两千年后,才由火眼金睛的辛教授来发现?

《汉书》里面,除了有「西楚霸王」这一称号以外,还有单称「西楚」的例子。

《汉书·邹阳传》:

高皇帝烧栈道,水章邯,兵不留行,收弊民之倦,东驰函谷,西楚大破。

这几句话,出自邹阳给吴王刘濞的谏书。

而《史记·邹阳传》,只写了邹阳在梁国时的事迹,此前他在吴国的事迹,一句没提,所以也就没有收录这篇谏书。

邹阳是文景时代的人,他写这篇谏书时,七国之乱还没有发生。这就说明,在司马迁之前,人们知道当年有一个传奇人物是西楚霸王,而且写下来了,而且传下来了。

这篇谏书,《史记》不收,而《汉书》里有,可知《汉书》不是因为照抄《史记》而抄错的。

假如邹阳本来写是的「四楚」,班固看到这里竟不疑惑的吗?

邹阳既知道西楚霸王的故事,那么他的朋友枚乘,也理应知道的。他们都是写文章的高手,「以文辩著名」。这些历史故事,他们平时闲谈,大概会经常说起吧?当时的知识界学术界,应该会有很多人知道的吧?

辛德勇教授说,「四楚」的性质,就和三晋、三秦、三齐是一样的。

辛德勇教授原文

我们知道,三晋指的是韩、赵、魏,这是自古已有的概念。而三秦、三齐,正是项羽所分。且这三秦、三齐,很快就被灭掉了。

然而,三秦、三齐这两个地理概念,却一直流传至今。

可「四楚」呢?不但《史记》《汉书》里一条记载都没有。事实上,翻遍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也一条对应的记载都没有。

这说明什么?说明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四楚」这样一个地理概念。这个概念是辛德勇教授,于去年三月间,刚刚发明的。

三晋、三秦、三齐,其组成部分都是大小相当,它们本是一分为三,而又被并称为一。史书里提起「三晋」「三秦」「三齐」,也都是指这一地域内的诸侯集团,或者指这一地域而言。

而楚地的衡山、九江、临江三国,均在南楚,其大小与项羽之西楚极不相称,不足以并称为四楚。

且项羽的西楚纵跨楚梁二国。梁就是战国时候的魏。也就是说,辛德勇教授所发明的这个「四楚」,还占着「三晋」好大一块土地。梁地忽而属晋,忽属楚了。

这样认真想一想,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古代不会出现「四楚」这种奇怪的地理概念。

而三楚这一概念,则不只是《史记·货殖列传》里有,其他汉朝人的著作里也有。

比如扬雄的《方言》,就经常提起南楚,措辞如「江淮南楚之间」「南楚江湘之间」「南楚之外」等等。也有三次提及「西楚」,其中一段是这样:

齐宋之间曰巨,曰硕。……荆吴扬瓯之郊曰濯,中齐西楚之间曰訏。(扬雄《方言·卷一》)

晋代郭璞注曰:「西楚,谓今汝南、彭城。」

《方言》一书不曾提起东楚,大概因为东楚本是吴越故地,上面引文中的「吴扬瓯」正对应着东楚。

也就是说,三楚这一地理概念,是当时人们普遍知道的,而「四楚」这一概念,从来不曾存在过。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秦汉竹简中的「西」「四」二字是什么样子。

上图是「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几个字。(我截图时,是随手截取相邻的两个字,它们并不都是词语。)

上图是「银雀山汉墓竹简」中的几个字。(下排右边两个,「西风」与「西方」是摹本,非原简图片。摹本「西风」对应的原简,即左边这个「西风」。)

图片虽然不太清晰,但「西」「四」二字,还是能够轻易分辨。

秦汉竹简中的「四」字,笔画圆润清爽,并不拖泥带水,要把这个字误认为「西」字,是很不容易的。

当然,这只是我的感觉。不知各位以为如何呢?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全球航运业加速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清洁能源船型在新造船市场中的比重...
2025-10-06 01:07:15
特稿丨让开放的阳光温暖世界...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宿亮 距离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
2025-10-06 01:05:29
西汉的公主都嫁给了谁?17...
在我们深入探究西汉公主们的婚姻故事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一个关于公主配...
2025-10-06 01:04:17
原创 ...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锦马超美誉传遍西凉,羌人更是尊称其为神威天将军...
2025-10-06 01:04:16
原创 ...
《三国名将张辽、张飞与张郃的全面比较》 一、论个人武艺与统兵才能 ...
2025-10-06 01:03:42
诸葛亮摆空城计有一个最大破...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诸葛亮首次北伐祁山时遭遇重大挫折。在街亭...
2025-10-06 01:03:29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
在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末期,各国争霸的舞台上,除了秦国接连涌现出秦惠...
2025-10-06 01:03:24
唐朝最后的猛将,五车分尸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伴随着腥风血雨。那些看似腐朽...
2025-10-06 01:03:22
曹丕让贾诩当太尉,孙权为何...
以下是按照要求改写的文本,总字数约1200字: --- 《魏略》中...
2025-10-06 01:03:18

热门资讯

空城计漏洞百出,司马懿为何执意... 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一,整个计谋都是在玩心理战术,这样的计谋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为一旦被人看穿那将必...
意义重大!青海秦代石刻鉴定为真 今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青...
原创 史... 对于史湘云是否喜欢过贾宝玉这个问题,答案需要从《红楼梦》的文本和人物关系中进行细致的分析。 总的来说...
原创 皇... 多尔衮是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 在清太宗皇太极去世之后、多尔衮意外坠马身亡之前,多尔衮名义上是...
顺治清算多尔衮,其他铁帽子王在... 顺治八年,多尔衮刚刚去世两个月,就惨遭顺治皇帝清算。 根据清朝官方史料记载,多尔衮被“削爵、撤庙享、...
原创 她... 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极为特殊的皇贵妃,虽然她的亲生儿子们最终都未能继承大统,但令人称奇的是,她的孙辈和...
元代青花缠枝花卉纹玉壶春瓶雅趣... 元代前前后后还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王朝,它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我国瓷器中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元青花...
原创 原... 1977年,中央军委为强化兰州军区领导班子建设,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重要人事调整:将时任军事科学院政委...
原创 美... 美国特使的中国停战论藏着什么玄机? 9月13日,在乌克兰举行的一场国际会议上,美国特使凯洛格语出惊人...
原创 整... 从严谨的历史记载来看,所谓只有张飞敢单挑吕布的说法,完全是《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艺术加工。吕布的勇猛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