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明末几十万满洲部队,一路打进来,最后占了整个华夏。
后来日本派了几百万兵过来,打了好多年,最后还是没成。这中间的门门道道,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先看满清入关那会儿。明朝那个时候虽然快不行了,实际上全国还有几百万部队。
南明那边,地盘不小,将领不少,银库粮仓都在,当官的系统也没散架。
按说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不自己人打自己人,不轻易投降,多拖上一年,清军说不定就撑不住了。
毕竟他们人少,远道而来,后勤跟不上,水土也不服,还得靠抢南方的粮食才能活下去。
可惜实际上的场景并不是这样的。崇祯皇帝自缢后,南明的成员跑得到处都是。
本来这时候该一起对付清军,结果各方势力各干各的,谁都不服谁。清军都快打过来了,他们还在互相掐架,拉帮结派。
让人难受的是,好多人不是没办法才投降,是主动抢着当顺民。宁波的守将张存仁开门献城,上表说“愿为犬马以报大恩”。
福州那些投降的官员也写下了“大清天恩浩荡,庶人感戴无已”用以表忠心。不是城被攻破了没办法,是真心想做奴才。
再看日本侵华的时候,情况完全变了。东北抗联不是正经部队,是些逃命的百姓、失散的士兵、零散的队伍凑起来的。
他们在零下三十度的山林里,跟日军硬拼。部队在台儿庄,尸体堆成山,血流成河,也没后退。
八路军在平型关第一次正面打,把日军打懵了。那时候的华夏,早就不是什么强国,体面也没多少,可就是没人愿意跪下。
很多人说,满清之所以能入关,是因为明末那会儿整个社会已经烂到根儿了。
各方势力都选错了路,这才让满清捡了便宜。
就像有人说的,崇祯要是早点把地方的财政军权放出去,自己做好直隶总督,可能就是汉唐的局面。
要是能够提前跑到南京,说不定就是南宋的样子。李自成要是靠谱点,不总想着跑,南明内部打完了也能稳住,或许就是东晋的剧本。
可这些人全都选了错的,才让满清成了气候。
网友们也觉得,满清入关是个教训,太深刻了。大家都知道,这些外来的势力不是来改朝换代的,是来亡我们的,是来奴役子子孙孙的,不拼命不行。
男频历史小说里,好多穿越到崇祯末年的,主角不为发财升官,就想着打打杀杀,改军制、搞火器、团结将领、唤醒民众,就是要抗清。
因为那一段历史,是我们民族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没顺过来的一口气。哪怕现实回不去,也想在小说里赢一次。
日本来的时候,大家都记得满清那会儿给我们带来的疼痛。
跪一次的代价实在太大了,几百万人死在了屠刀下,几百年的时间里做不了主,我们的祖宗成了禁忌,我们的文化成了罪证,我们的语言成了负担。
如果再跪一次,可能连人都做不成了。所以就算好多人说不清为啥打仗,也知道不能再输,不能再跪。
满清刚入关时,跟汉族地主士大夫达成了默契。
那些地主支持他们,他们给比明朝更好的政策。满汉合流,不少人被编进八旗,地主的地位也提高了。
不过他们脚跟还没站稳,就撕掉了协议,搞剃发易服,把地主的脸都撕破了。各地的满城还把好多地主的家底抢光了。
这事儿大家都记着呢。
所以日本后来不管开多好的条件,也骗不到多少叛徒了。
明末那会儿,那些能臣悍将都抢着当叛徒。日本来的时候,当叛徒的大多是些不顶用的。稍微有点脑子的,都不想上再次当。
说到底,满清能成,是因为明朝内部太乱,各方势力不团结,让人钻了空子。
那是个小概率事件,就像黑天鹅,按常理根本不该发生。
而日本没成,是因为我们的人记着之前的教训,民族意识醒了,知道要团结起来拼命。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不能再让历史重演。
把这两段历史放在一起看,就能明白,团结有多重要。
内部不乱,再强的外敌也难进来。要是自己先散了,再弱的对手也可能占到便宜。记住过去的教训,才能更好地守住现在,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