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熬死”苏联的美国,也能打败中国?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说了句实在话
创始人
2025-10-02 19:31:32
0

前言

当年"熬死"苏联的美国,毫无意外的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此后的时间里,再也没有其他国家能撼动美国的地位。

直到进入21世纪,中国的迅猛发展让美国人感受到了不安,他们寄希望于能用打败苏联的方式,熬死中国。

可面对这种故技重施,新加坡前总理李显龙却说了句实在话,很中肯!

作者-水

老美的"成功学"翻车了

华盛顿的政客们做梦都没想到,当年让他们无比自豪的"胜利公式",如今却成了最大的绊脚石。

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通过军备竞赛成功拖垮了苏联,这套"以经济战促使对手崩溃"的打法让美国尝到了甜头。

于是,面对崛起的中国,华盛顿自然而然地搬出了这套"成功学":先是贸易制裁,接着科技封锁,然后军事威慑,最后等着对手自己垮掉。

可这一次,剧本彻底失控了。

特朗普政府从2018年开始对华挥舞关税大棒,从最初的25%一路飙升到如今的145%,创下了贸易战史上的最高纪录。

按照华盛顿的如意算盘,面对如此高压,中国经济应该早就承受不住了。

然而现实却给了美国政客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不仅没有屈服,反而在这场博弈中展现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韧性和智慧

数据最有说服力。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东盟贸易额同比增长15.8%,超过对美贸易额整整50%。

与此同时,华为的5G基站已经覆盖了170多个国家,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创下历史新高,"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更令华盛顿尴尬的是,美国企业界开始坐不住了。苹果CEO库克三次飞往中国,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产能不减反增,连通用、福特这些传统汽车巨头也在中国市场加大投资。

美国商会发布的报告显示,78%的在华美企表示不愿撤离中国市场,理由很简单:离开中国意味着失去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和最完整的产业链。

这种尴尬局面让华盛顿的决策者们开始反思:为什么当年百试百灵的"成功学",这次却彻底翻车了?答案或许要从历史中寻找。

苏联是怎么被自己玩死的

要理解美国今天的困惑,得先搞清楚苏联当年是怎么倒下的。

很多人以为苏联解体是被美国的军备竞赛拖垮的,这其实只看到了表象。

真正致命的是苏联自身的结构性缺陷: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轻工业严重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民生长期被忽视。

数字不会骗人。1980年代末,苏联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高达17.5%,这个数字几乎是同期美国的两倍。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工体系,苏联几乎把所有资源都投入到了军备竞赛中,结果就是消费品严重短缺,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更要命的是,苏联的经济结构过度单一,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据了外汇收入的大头。

当80年代中期国际油价暴跌时,苏联的财政立刻陷入了危机,整个国家的运转都出现了问题。

与此同时,美国通过金融创新和科技革命,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升级,硅谷的崛起让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建立起了绝对优势。

这种内外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轰然倒塌。

所以说,美国并不是"打败"了苏联,而是苏联在内外交困中"自我崩溃"了。

华盛顿的政客们尝到甜头后,自然以为这套组合拳对任何对手都管用。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一个事实:中国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中国这个"硬骨头"啃不动

如果说苏联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巨人,那么中国就是一块货真价实的"硬骨头"

最根本的差异在于经济结构。苏联过度依赖资源出口,而中国则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数据显示,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从一根针到一艘航母,中国都能自己造。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优势,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冲击时具备了强大的抗压能力自我修复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即使在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国的国防开支占GDP比重也严格控制在2%以内,远低于美国的3.5%。

这种克制体现的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深层的战略智慧:发展才是硬道理,军备竞赛是死胡同。

从民族凝聚力来看,差异更加明显。

苏联后期各加盟共和国离心离德,民族矛盾尖锐。而中国虽然也面临各种挑战,但国家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特别是在面对外部压力时,这种凝聚力往往会进一步增强,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的对比更是天壤之别。

苏联虽然在航天、军工等领域有所建树,但在民用科技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始终落后。

而中国不仅在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实现了突破,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制造大国"向"创新强国"转变。

面对这样一个对手,美国传统的冷战思维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这一点,连精明的小国领导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李显龙的"小国大智慧"

2025年新加坡海事周上,李显龙的那番话可谓"一语中的"

这位执掌新加坡政坛多年的政治家,以其特有的"小国大智慧",道出了一个让华盛顿不愿承认的事实。

李显龙指出,中美关系的核心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如何在相互依存中寻找平衡点

这种观点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揭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误区:把中国当成了第二个苏联。

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国,深谙大国博弈的生存法则。李显龙清楚地知道,在大国竞争中,小国的最佳策略不是选边站队,而是促进合作。

这种智慧来源于现实的考量:全球化时代,各国经济早已深度融合,人为的"脱钩"只会两败俱伤

事实上,即使在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中美两国的经贸往来依然保持在年均6000亿美元的规模,这个数字超过了美国与日本、德国的贸易总和。

更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在中美之间搞"选边站队"是一种过时的思维

欧盟提出了"战略自主"概念,东盟坚持"中立平衡"政策,就连传统盟友澳大利亚也在悄悄修复与中国的关系。

这些变化说明,国际社会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共识:在全球化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主流,零和思维已经过时。

李显龙的智慧在于,他看到了这种历史趋势,并勇敢地说出了真相。

对于中国来说,这种来自国际社会的理性声音,无疑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持

而对于美国来说,是时候放下冷战思维,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了。毕竟,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熬死"对手的想法本身就是不现实的。

结语

历史告诉我们,成功的经验往往会成为未来的思维陷阱,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时代的变化。

中美关系的未来不在于谁能"熬死"谁,而在于如何在竞争中实现合作共赢,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

面对复杂的大国博弈,你认为理性合作能否最终战胜零和思维?

参考资料:

李显龙诤友般直言“看衰中国极不明智,中美均应顺势而为”,中方一向从善如流,美方会听劝吗?

2024-10-24 10:44·读特新闻

相关内容

原创 ...
看过那些热播的古装历史剧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开国之君在天下...
2025-10-02 05:05:16
原创 ...
岳家军在历史上的强大,凭借其赫赫战绩以及敌人的评价,早已为世人所熟...
2025-10-02 05:04:40
原创 ...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武艺超群的名将层出不穷。蜀汉阵营中,关羽、张飞、...
2025-10-02 05:04:18
原创 ...
四野大军南下 1949年4月初,刚刚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改编而来的第...
2025-10-02 05:04:10
原创 ...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妃嫔们去世之后,若能与皇帝合葬,那便被视为至高无...
2025-10-02 05:03:50
原创 ...
蜀汉后期,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最大的对手就是曹魏的权臣司马懿。历...
2025-10-02 05:03:47
原创 ...
说起“五虎上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三国时期刘备阵营的五位名将...
2025-10-02 05:03:27
原创 ...
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正是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前一年...
2025-10-02 05:03:20
原创 ...
朱元璋在登基之后,曾深情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艰辛。他在父母去世之际,...
2025-10-02 05:03:01

热门资讯

全国青少年激光射击赛在济南开赛... 海报新闻记者 郑昊 孙博洋 报道 10月2日,“速得尔杯”202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联合会青少年激光射...
开学季,看看古代新生开学那点儿... 每年的九月往往是学生开学的日子,“开学季”便成为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尤其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后,一批新生...
原创 如... 如果从春秋战国时期算起,楚国的国运延续了五百多年之久,长期雄踞中国南方地区,成为当时唯一能够在相当长...
为什么几十万满洲部队能征服华夏... 历史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明末几十万满洲部队,一路打进来,最后占了整个华夏。 后来日本派了几百万兵过来...
原创 他... 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极为波澜壮阔的时期,这个时期既充满了豪情与热血,也留下了无数流传千古的故事与...
历史上的9月2日:投降书的签字... 同一天的不同年份,历史三次拐点并置:投降书的签字结束了亚洲战场的战火,科举的落幕催生近代教育体制,电...
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册中,江苏在华中战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
李世民一直等到李靖、李绩表态,...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李世民是一位被普遍认为具备文韬武略、极有治世才能的皇帝。然而,他登上皇位的方式却...
辽西走廊,对曹魏和明朝意味着什... 全文共1752字 | 阅读需4分钟 东北地区的地形是东、西、北三面高,中间低,南部面向大海,轮廓像一...
被埋于地下1500年的北魏墓碑... 1925 年河南洛阳一位农民偶然发现了一块墓志,它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 1500 多年前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