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逃出南京时,内心充满绝望,他在路上发现了朱元璋生前所留下的密旨。阅读过后,他几乎崩溃,泪如雨下,心中充满悔恼。如果他早些拿到这封信,历史的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甚至朱棣也不可能最终获胜。那么,朱元璋在这封密旨里究竟写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悲痛欲绝。这一生,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爱心在朱标身上,然而最终却没能看到他继位。朱元璋在失去朱标后,对其他儿子心灰意冷,几乎没有关注他们的能力与潜力,直接将太子之位传给了朱允炆。
与朱标相比,朱允炆缺乏足够的治理经验,但他身上仍然拥有朱标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正是这些品质,让朱元璋做出了将皇位传给朱允炆的决定。可是,朱允炆一上任后却不顾大局,开始频繁削权,手段冷酷而强硬,先后除掉了几位叔叔。那些幸存的藩王也开始担心自己将成为下一个目标。最为突出的是朱棣,他最终发动了靖难之役。朱允炆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后悔莫及,深知一旦朱棣攻破南京,他必将没有任何生还的机会。幸好,朱元璋早有预见,在朱允炆面临绝境时,留下了密旨作为后路,帮助他最终逃脱了杀局。
在逃亡的过程中,朱允炆打开了朱元璋特意留给他的铁皮箱子。箱子里藏着一封信,而根据《致身录》的记载,信中的内容大意是,如果有藩王叛乱,朱允炆可以带着这封信去向宁王朱权求助,凭借朱权的力量,完全可以稳住局势。然而,朱允炆在看完信的瞬间,情绪崩溃,痛哭流涕,因为他深知,朱权正是他所削藩的对象。倘若他早些看到这封信,或许靖难之役的结局就会不同,因为宁王朱权手下有一支强悍的军队——由蒙古三个部落组成的朵颜三卫。这支军队的战斗力极为强大,在战场上几乎所向披靡。
可惜的是,朱允炆没有提前得到这封密旨,导致他错失了生死攸关的机会,也因此在靖难之后离奇失踪。除了这封密旨,朱元璋还为朱允炆准备了三张底牌,可惜朱允炆选择了放弃。
朱元璋的三张底牌中,第一张便是宁王朱权。第二张底牌是大将耿炳文,耿炳文早年便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多次击败张士诚的军队。他还参与了常遇春、徐达等名将的征战,屡建奇功,是一位实力强大的名将。然而,朱允炆并没有充分发挥耿炳文的作用,反而将其投入攻打朱棣的战斗,而耿炳文虽然擅长防守,却并不擅长进攻。在进攻过程中,耿炳文的军队最终在真定失败,而朱允炆则急于求成,任命李景隆为主帅继续对抗朱棣。李景隆的表现更为糟糕,连续失败,最终导致投降。倘若耿炳文能够继续担任主帅,可能情况会大不相同,因为他完全有能力在防守中拖垮朱棣的进攻。
第三张底牌则是朱元璋常常强调的治国理念:以仁善治天下。朱标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就是因为他宽厚仁爱,能够施行仁政,治理国家。而朱允炆一上台后,却立刻展开大规模削藩,将四位藩王贬为庶民,并迫害其中一位,最终引发了朱棣的反叛。其实,朱允炆的治国方式极为强硬,甚至可以说是过于冷酷,导致了他与许多人的关系急剧恶化。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为朱允炆准备了一支王牌军队,这支军队的指挥者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沐英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与朱元璋关系深厚,深得朱元璋信任。建国初期,朱元璋便将沐英派往云南镇守。即便在沐英去世后,沐家依旧忠诚于大明,始终守护着边疆,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如果用来应对靖难之役,足以改变战局。然而,朱允炆并未动用这支军队。其一,云南与南京之间的距离太远,古代交通不便,朱允炆未曾预料到局势会恶化得如此之快;其二,在靖难之役爆发时,沐英的儿子沐春去世,沐家内部陷入了继承问题,沐晟接管了军队,而他刚刚继位,根基不稳。如果此时派沐晟率军出征,极有可能导致云南内部动荡,甚至可能引发边疆叛乱,因此,朱允炆未选择调动沐家军队。
靖难之后,沐家军依然忠诚于朱家,为边疆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一些野史记载称,朱允炆很可能是被沐家收养,在云贵一带度过余生。对于这一点,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