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这一成语,形容的就是臣子功劳卓著,却因锋芒太露而招致君主猜忌的结局。许多忠心耿耿的功臣,本是为了国家和百姓竭尽全力,但最终却往往死于自己所效忠的君王之手。赏无可赏,功不可及,君主担心再无办法驾驭,便只能以莫须有的罪名加害。这种历史悲剧屡屡发生,令人唏嘘。
第四名:韩信
“功高盖主”一词最早就是用来形容韩信的。韩信是刘邦帐下最重要的统帅,他智勇兼备,指挥军队擒魏、灭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在楚汉争霸的战场上几乎战无不胜。可以说,汉朝的基业大半是韩信亲手打下的。最终,他与刘邦南下汇师,联手覆灭楚国,逼得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韩信本该名垂青史,享尽荣华,然而结局却是“功盖天下而不赏”。先是遭人诬陷谋反,被刘邦夺去诸侯王的身份,仅以淮阴侯示恩。之后,吕后又与萧何合谋,担心韩信势力过大,设计将其诱至长乐宫内斩杀,甚至株连三族。韩信素有“国士无双”的美誉,用兵如神,却因功劳太大,反而成为皇权的心腹之患,结局悲惨至极。
第三名:白起
若说韩信,便不得不提战国名将白起。两人并称“韩白”,都是用兵如神的军事奇才。白起自出仕以来,战功赫赫。他曾统率秦军伐楚,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连楚王的陵墓都被发掘,使得六国胆寒。更重要的是,长平之战中,他以雷霆手段大败赵军,坑杀四十万降卒,从此奠定秦国一统天下的格局。然而,这位战神般的将领,最终却因为朝中权臣的妒恨和秦昭襄王的多疑,被逼走上绝路。邯郸之战后,本欲让白起再度领兵,但白起称病推辞,反被猜忌心重的秦王怀疑意图不轨。在谗言挑拨下,秦王赐剑,迫使白起自尽。堂堂一代名将,终究难逃权力斗争的漩涡。
第二名:檀道济
到了南北朝时期,刘宋开国名将檀道济也难逃此命运。他曾追随宋武帝刘裕征战南北,功勋卓著,不仅武艺高强,更以谋略见长,甚至有人说《三十六计》便是出自他手。刘裕对其极为器重,临终时更委以重任,托付其辅佐子嗣。后来荆州刺史谢晦举兵造反,朝廷危在旦夕,正是檀道济率军平乱,挽救了刘宋王朝。然而,文帝刘义隆虽有治国之能,却生性多疑。一次大病后,他忧虑檀道济若无制约,将威胁皇权与子孙安危,竟下诏逼迫其自尽。檀道济愤然大骂:“自毁长城!”北魏闻讯,果然趁机频频进攻。刘义隆这才追悔莫及,可惜英才已逝,再无可用之将。
第一名:岳飞
若论“功高盖主”的悲剧,岳飞可谓最具代表性。南宋立国之初,金兵南下,铁骑横扫中原,百姓流离失所。岳飞毅然挺身而出,组建岳家军,十余年间南征北战,屡败金军。他所率的军队纪律严明,战力无双,敌人畏之如虎,甚至流传“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就在岳飞北伐屡获胜利,即将收复中原之际,宋高宗赵构却因惧怕功高震主,又受秦桧劝谗,坚持一意求和。十二道金牌连催岳飞班师,最终更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一代民族英雄。岳飞虽含冤而死,但其忠义之魂流传千古,而陷害他的秦桧,则永远被世人唾骂,跪在岳王庙前,蒙羞千年。
纵观古今,多少名将因功勋过盛而遭忌惮,结局悲凉。君主担心权柄旁落,宁可杀戮功臣,也不愿冒险。历史的血泪告诉后人:功名盖世,未必就是福祉;而权力的猜忌,往往比敌军的刀剑更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