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少帅张学良与冯庸的关系,那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他们的交情并非始于自身,而是源于父辈的深厚情谊。老帅张作霖与冯德麟是出生入死的至交,彼此情同手足。再加上张学良与冯庸同为长子,年龄相仿,因而自小就有了天然的亲近感。两人不仅字都叫“汉卿”,连小名也颇有趣味,一个是“小五子”,一个是“小六子”,这份缘分显得格外微妙。后来张学良承袭父业,成为威震军界的少帅;而冯庸虽是将门之后,却选择了一条与父辈迥然不同的道路,走向实业救国的方向。
其实冯庸最初也走过军旅之路。他曾在北京陆军讲武学堂学习,后来又因张作霖设立东北航空处而加入空军,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能接触到航空的人少之又少,这本身就证明了他的才智与胆识。冯庸的飞行技术确实出众。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亲自驾驶飞机侦察敌情,甚至深入郭松龄驻扎的滦县收集情报,可谓有勇有谋。后来他又被任命为奉军装甲车司令。然而,他的天分并不在带兵打仗。第一次率领装甲部队出战时便全军覆没,只有他本人侥幸逃回,险些被韩麟春处死,最终还是靠张学良出面才得以幸免。经历这一挫败后,张学良干脆让冯庸退居幕后,供养优厚,却不再让他涉足军务。冯庸自己也心知肚明,他并非领兵作战的料,于是转而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时中国经济落后,尤其是重工业极度薄弱,冯庸敏锐地意识到国家的积贫积弱与经济落后密切相关。1923年,他在沈阳创办冶铁工厂,一年后又建立大冶工科学校,试图通过发展工业来振兴国家。虽然这些努力见到一定成效,但他很快认识到,真正长远的出路在于人才的培养。受到阎宝航的启发,冯庸毅然决定兴办大学,把教育作为强国之根本。
冯庸大学的创办在当时无疑是一件轰动的大事。那是一个大多数百姓尚在为温饱挣扎的年代,冯庸却愿意耗尽家产投身教育,足见其胸怀。他拒绝依靠父辈关系募集资金,而是将冯德麟积累下的大量财富和土地悉数捐献出来,甚至还归还了父亲生前掠夺的田产,力求让学校建立在清白与正义的根基上。他共投入近两百万大洋,不仅购置三架飞机供教学使用,还修建专门的机场跑道,这在当时几乎是举世罕见。学校创办之初,他提出“孝悌忠义、工业救国、教育平等”的办学纲领,确保所有有志青年皆可入学,而非成为权贵子弟的门面场所。冯庸更是以身作则,与师生同吃同住,坚持军事化管理,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严格作息,真正践行平等与纪律的精神。他还特别体恤贫困学子,每年自掏腰包贴补二十万大洋,为的是不让任何一个有志青年因家境而失去求学机会。
然而,冯庸大学的辉煌并未长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学校遭到日军查封,学生被驱散,冯庸本人也一度被日本人劫持到东京,企图将其扶植为傀儡。他宁死不屈,幸得日籍教授冈部平太郎暗中相助才逃回北平。即便如此,他仍未忘记初心,四处联络学生,组织复课,并与东北志士联名上书,呼吁蒋介石出兵抗日。淞沪会战爆发后,他更是率领学生组成义勇军,奔赴前线。在浏河保卫战中,这支由一百五十名学生组成的队伍成功击退日军突袭,之后还积极救治伤兵、疏散难民,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参加实战的大学生抗日军队。
纵观冯庸的一生,他虽出身豪门,但能将所谓“不义之财”投入教育与实业,既造福后人,也展现了家国担当。从航空到工厂,从课堂到战场,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救国不仅靠刀枪,更要靠知识与责任。他的故事,至今仍是一段振奋人心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