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联大》看见不一样的汪曾祺
创始人
2025-10-02 05:32:41
0

抗战8年,汪曾祺在昆明呆了7年,从1939年到1946年。

这7年里,他先是在西南联大求学5年,后又在一所学校教书2年。这7年里,他从一个富有的青年学生,变成一个无处可去的游子,期间的艰辛和苦闷可想而知。

然而,他在回忆起这段时间的经历时,却又包含着热爱,他直言西南联大是空前绝后的大学,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甚至在已成为作家的晚年,还像小学生一样发出这样的感慨:“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这次文化发展出版社出版的《在西南联大》,是“典藏汪曾祺”中的一部散文集,选了一些有别于过往温和的文章在其中,有写景的,也有写人的,风格各异。让我们可以从中更全面的了解西南联大及周边风土人情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编校时,保留了汪曾祺的写作习惯,比如一些“的、地、得”的运用等。除此以外,我还在书中发现一个口旁当,要不是为了记录这个象声词,我都不知道现在已不用口旁当。足见编委的用心程度。

很多人知道西南联大就是看汪老的文章看来的,会误以为当时只有西南联大,其实当时还有重庆的沙坪坝、成都华西坝五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文化中心,重庆的沙坪坝在琼瑶的小说里还可以略窥一斑,其他的好像就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为什么西南联大在这些年里一直熠熠生辉?这和汪老孜孜不倦地回忆它,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描绘它有很大的关系。

西南联大在汪老笔下是空前绝后的,但当时的它其实步履维艰。它成立的背景,汪老在《七载云烟》中这样写道:“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

是什么样的入侵,才会迫使大学迁址?迫使莘莘学子骑毛驴、挑行李,千里辗转只为求学?

汪老的文章很多时候看起来很幽默,但仔细品,又会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比如他幽默地说自己初到昆明就害了恶性疟疾,生平第一次住院,他还和护士开玩笑:“要不要写遗书?”已到了要写遗书的程度,足见其病情严重。

联大的三所大学仅有清华还有经费,因此条件特别艰苦。他们住的宿舍,很多是昆明的学校或者祠堂,就连汪老住的“新校舍”,也是土墙,草顶,墙上开几个洞,竖几根不去皮的树棍就是窗户。一间宿舍40个人,装肥皂的木箱摞起来就是书桌和衣柜。上学的教室也是土墙,屋顶是铁皮,每到下雨屋顶就乒乒乓乓地响。

可是就是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却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汪老也说西南联大影响他很深,使他成为这样一个作家,而不是其他的样子的作家。

反观我们现在像花园一样的校园、窗明几净的校舍,比之汪老他们校舍的环境不知强了几百倍,但坐在里面的学生,有几个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读书,并为之而努力的呢?

如汪老所说,他当初求学也没有明确的目的,他报考北大,不过是因为听说北大上课考试很随便,他来这里是寻找潇洒的。但经历了7年时光,他从坐着轮船,喝着外国进口的矿泉水来上学的富家子,到不得不挖野菜、吃炸昆虫,睡长条桌,甚至差点被老师沈从文当做乞丐,可以说他这辈子吃的苦都在这里了。然而这才是身体上的苦。

因为长期的漂泊,不知前路在何方,又有家不能归,他在这段时间里,还经历了精神上的淬炼。他在《昆明的雨》中详细地描写了一日午后,和好友因雨被困于莲花池附近的小酒馆的情景,他说“我们走不了”。

难道他们真的因雨而走不了吗?显然不是,他们是在为因为思乡却不得归而惆怅。汪老不是战士,不可能拿起武器去战斗。除去作家的身份,汪老也是一个普通人,所以他会迷惘、会苦闷。

也幸而汪老是一位作家,他通过所谓“闲逛”,通过他的手中的笔,让我们看见了一幅鲜活的西南联大师生群像,让我们知道有骑毛驴来求学的学子;知道有在拉警报时悠然煮莲子的勇士;知道把跳蚤称呼为小动物的金岳霖;让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不仅是战士,还曾经是一位讲课极受学生追捧的好老师……

这位煮莲子的同学很有趣,他有两大怪:一恨京剧,二不跑警报。他对京剧和日本人的炮弹都是同一个评价:“丢那妈!”一句骂人的话,汪曾祺是不会说出的,但可以借笔下人物的口说出。

魔童哪吒的导演饺子有一次在采访时说:“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东西、爱一个行业、而且自己判断自己有这个赢面可能性,那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汪老在《自报家门》中说自己成不了语言文字学家,也没有学会国际音标,上课不记笔记,成不了文学史研究者或者文学理论专家,只能从兴趣出发,随心所欲,因此只能成作家。

古有班超投笔从戎,近有鲁迅先生以笔为刀。《南京照相馆》里一批以生命来保护珍贵历史照片的普通人,他们让我们或热泪盈眶,或热血喷张。

而汪老以他的笔,记录了那一特殊时期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以亲历者的身份,还原了他们的精神状态。正因为有他这个作家,我们才能全面地了解西南联大,了解曾经的他们都经历过什么。

这便是汪曾祺方式的坚持和他的成功。

如果你记忆中的汪曾祺是一个只会吃吃喝喝、写写画画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你会看见一个不一样的他。

汪朗说父亲的文章里,甜中夹了点辣,我看着案头的柔柔弱弱的文竹,想起今晨搬花盆时,被文竹的刺勾住衣袖,不得摆脱的情景,恍然觉得,哪怕是袅袅婷婷的文竹,它也是竹,它既有竹子的柔韧,也带有一定的锋芒。

往期作品,欢迎品鉴:

余华《现实一种》:人生就是一把回旋镖

温柔优雅的杨绛先生,一生3次发怒让人敬佩

能微笑也能痛哭,从容自在地在世界穿行

相关内容

原创 ...
看过那些热播的古装历史剧的人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开国之君在天下...
2025-10-02 05:05:16
原创 ...
岳家军在历史上的强大,凭借其赫赫战绩以及敌人的评价,早已为世人所熟...
2025-10-02 05:04:40
原创 ...
三国时期群雄并起,武艺超群的名将层出不穷。蜀汉阵营中,关羽、张飞、...
2025-10-02 05:04:18
原创 ...
四野大军南下 1949年4月初,刚刚从解放军东北野战军改编而来的第...
2025-10-02 05:04:10
原创 ...
在封建社会,皇帝的妃嫔们去世之后,若能与皇帝合葬,那便被视为至高无...
2025-10-02 05:03:50
原创 ...
蜀汉后期,诸葛亮在北伐的过程中,最大的对手就是曹魏的权臣司马懿。历...
2025-10-02 05:03:47
原创 ...
说起“五虎上将”,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三国时期刘备阵营的五位名将...
2025-10-02 05:03:27
原创 ...
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正是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的前一年...
2025-10-02 05:03:20
原创 ...
朱元璋在登基之后,曾深情回忆起自己年少时的艰辛。他在父母去世之际,...
2025-10-02 05:03:01

热门资讯

原创 欧... 注:此文发于一个月前,不知何故不过,简单调整后再发一次。 回望俄乌冲突,一些道道基本明朗。 这一局...
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后裔... 8月26日,抗战时期国际援华医疗队成员后裔参加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活动。新华社记者 李黔渝 摄 新华社...
原创 曾... 李臣典,字祥云,湖南宝庆府巨口镇(今邵阳市新邵县巨口铺镇)人。他年仅十八岁便投身军旅,最初在王鑫部效...
原创 都... 赵云,因为《三国演义》的演绎,成为了众人心中的英雄,他在长坂坡的英勇事迹,单枪匹马冲杀曹军百万大军,...
原创 霍... 前言:霍去病——战神的传奇与英年早逝 霍去病是西汉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被誉为“战神”实至名归。...
原创 三... 东汉末年,皇权逐渐式微,朝堂内外风雨飘摇。阉党在宫廷中肆意作乱,地方上则群雄并起,军阀们各自割据一方...
原创 三... 三国时代波澜壮阔,英雄辈出。那个以冷兵器为主的年代,驰骋沙场的将领们多是骑着战马,挥刀舞枪,靠勇猛和...
退役军人事务部关于公布第四批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告 第2号 退役军人事务部关于公布第四批 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的...
原创 卫... 在那部被广泛传颂的经典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国民党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在面对顾祝同时,直截了...
原创 单...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群雄割据,各方名将层出不穷。蜀汉阵营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