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的军队,早已不是完全由中央皇权直接掌控。随着国力衰落,许多地方封疆大吏逐渐握有重兵,他们不但负责镇压叛乱,还要抵御外敌入侵。为了维系这种表面的稳定,清廷不得不以厚禄高官相求,几乎像是依赖他们的存在一般。皇帝在这种局势下,威权早已大不如前,真正的权力在于谁掌握军队。于是,这些总督、巡抚往往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虽然名义上是官员,但势力与影响力甚至远胜朝廷中的中央官员。
那么,当清王朝走到灭亡之际,这些手握军权的大臣们结局如何?据史料记载,当时在任的九位总督并未因王朝的覆灭而自尽殉国,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命运也大不相同。
首先是直隶总督张镇芳。这一职位原本是袁世凯极力想要争取的,但统治者担心袁势力过大,最终让张镇芳出任。然而,张镇芳本就是袁世凯的亲信。清廷倾覆后,袁世凯迅速掌握权力,张镇芳也顺势追随,继续享受权势与富贵,被任命为河南总督。在袁称帝的过程中,他积极拥戴,因此落下骂名。帝制失败后,他又追随张勋的复辟,但仍然以失败告终,并因此入狱。出狱后,他对权力已无热情,但因早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加上子女掌握不少珍贵字画,他依旧安然度过了余生。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是当地人,东三省在清末仍是战略要地,军力重重把守。赵尔巽任内虽有革命活动,但多被镇压。奇怪的是,清室却未选择逃到此地避难,或许是皇族早已过惯中原的舒适生活,不愿重返边陲的清苦之地。赵尔巽在清廷覆灭后,被袁世凯委任主持修史,不久病逝。
两江总督张勋是最为顽固的清室拥护者。即便清亡,他仍幻想复辟,组织清兵,仍留满清发辫,形象十分鲜明。他在历史上因“辫子军复辟”闻名,但最终失败,四处流亡,直至病逝。
闽浙总督松寿则显得格外悲壮。他在面对起义军时,顽强抵抗,拼死不退。经过一夜激战,他的部队全军覆没,自己也选择自杀殉国,成为九位总督中唯一以生命捍卫王朝的官员。
湖广总督瑞澄身为满洲贵族,却在大清的最后关头表现软弱。因保路运动,大批军队被调离,湖北地区防卫空虚。起义爆发时,他未能果断处置,反而因犹豫不决和畏惧失败,甚至听从小妾的劝说弃军而逃,导致军心彻底涣散。最终他逃往日本避祸,待皇帝退位后才返回上海,平静度过余生。
两广总督张鸣岐的结局则极其丑陋。他在平日靠重金买官,但天下大乱时却携财逃亡。后来又被袁世凯召回任顾问。然而九一八事变后,他竟投靠日本人,还为日本祈祷,因而遭到国人强烈唾骂,最终被活活骂死。
陕西总督升允出身蒙古贵族,性格刚烈。清帝若逃亡至陕,他已预备好住所。虽然这一幕未能发生,他依旧不惜为复辟奔走,并持续抵抗革命势力,直至九一八前后去世。
四川总督赵尔丰,是赵尔巽的弟弟。他以铁腕治理西藏,加强统治,但生不逢时。保路运动爆发后,他采取血腥手段镇压,结果在起义中被捕并公审处决,结局凄惨。
云贵总督李经羲性格中庸,相比其他大臣更显宽和。他创办讲武堂,培养出一批军事人才,其中甚至有朱德这样的重要人物。在革命运动席卷时,他并未严厉镇压,可能早已意识到大势已去。最终被起义军擒获,幸得袁世凯保全,晚年继续在袁麾下效力,直至去世。
综观这九位清末总督,有的殉国,有的隐忍求生,有的甚至投靠外敌。他们在盛世享尽荣华,但在乱世中,真正能坚守气节者寥寥。特别是那些选择投靠日本者,更令后人不齿,完全辜负了他们曾经作为一国重臣的身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