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刘备政权在荆州的最高统帅关羽,率军北上伐魏,意图与刘备在益州北部发动的“汉中之战”相呼应,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关羽此举不仅仅是军事上的一次进攻,更是整个蜀汉集团在战略上寻求突破、加快统一全国的重要尝试。
01|关羽为何执意进攻襄樊?
关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夺取汉水中游的重要据点——襄阳与樊城。这两地若落入刘备之手,便能与上游汉中相互呼应,从而打通汉水水运通道,形成纵横捭阖的调度优势。这样,刘备麾下两大核心军团——关羽的荆州军与刘备亲自掌控的成都军团,便可依靠汉水进行快速集结与机动,比曹操依赖陆路的调动效率更高数倍。若成此局面,无论是从襄樊直逼中原腹地河南、河北,还是从汉中攻入关中,蜀汉都能掌握主动权。
刘备军团对此心知肚明,曹操阵营更是高度警觉,因此在汉中之战之前,襄樊防线一直是魏军的重中之重,关羽几无可乘之机。然而,随着刘备在汉中取得关键优势,战局终于出现了变化,这为关羽提供了可趁之机。
02|关羽北伐的三大有利条件
首先,曹魏兵力分散,襄樊守备空虚。赤壁大败后,曹操不得不在东西两线布防:东线合肥以抗孙权,西线汉中以对刘备。至219年,曹魏主力尽数牵制在外,镇守襄樊的曹仁兵力有限,形成了“铁拳两侧,中腹空虚”的态势,正好暴露在关羽锋芒之下。
其次,刘备在汉中战役的胜利使局势更加有利。孟达、刘封部队已推进至汉中东缘,几乎抵近襄樊,形成西南方向上的夹击之势。曹仁孤军坚守,随时可能陷入被歼灭的境地。
第三,天时助关羽。汛期到来,水位上涨,曹魏以骑兵为主的机动力量受限,而关羽所倚重的水军却能纵横驰骋。作为长期经营荆州的将领,关羽在江陵、公安构建的水军体系终于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魏国刺史温恢当时就敏锐指出:“孙权不足虑,真正的隐患在关羽,若其乘汛而攻,必成大患。”果然,关羽顺势出兵,兵锋直指襄樊。
03|战局逆转:关羽的战略偏差
在最初阶段,关羽的确打得声势赫赫。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俘虏大将于禁,斩庞德,更一度震动魏国朝廷。然而,他在战术上的辉煌,却逐渐偏离了本次出征的战略初衷。关羽应以夺取襄阳为核心目标,稳固汉水走廊,使蜀汉战略态势发生质变。但他却将重点放在围点打援和歼敌上,既未集中力量强攻襄阳,也未及时占领樊城,只顾消耗魏军兵力,忽略了真正的战略关键。
当曹操果断与孙权和解,抽调东线兵力支援襄樊,并且自汉中撤军腾出主力时,关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胜势逐渐转向魏军一方。
04|关羽败亡的三大转折
首先,兵力对比逆转。随着曹军源源不断增援,关羽却未能得到成都方面的支持,战场态势由强转弱。其“围点打援”反而演变为魏军的反包围。
其次,孙权倒戈背刺,令关羽陷入极端危险的境地。原本的半包围之势转瞬间变为被敌方合围,关羽本应果断撤退,退守东三郡以待援军,但因性格骄矜而迟迟不肯接受现实,反倒被拖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最后,天时已失。水淹七军发生在盛夏七月,而吕蒙白衣渡江则在闰十月。随着汛期结束,江汉水道逐渐恢复平稳,魏军骑兵重新获得优势,关羽赖以立足的水军反而陷入被动。
至此,关羽最初掌握的三大优势悉数丧失。若他当初集中兵力直取襄阳,或许还能改变局面。但因战略目标偏差与迟疑不决,最终导致三军覆没,个人亦兵败身亡。这场悲剧,不仅是关羽个人性格与判断失误的结果,也反映了蜀汉在战略层面上的短视与不协调。
参考文献:
[1] 方诗铭. 《隆中对》“跨有荆益”的策划为何破灭——论刘备和关羽对丧失荆州的责任[J]. 学术月刊, 1997(02):53-60
[2] 魏殿文. 关羽奉令北征考[J]. 社会科学辑刊, 1993(04):68-72
[3] 王延武. 关羽败亡与刘备的关系[J]. 江汉论坛, 2003(07):68-71
[4] 杨德炳. 关羽北征之谜试解[J].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 1994(00):7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