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沉闷的大清王朝暗流汹涌。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自此拉开序幕。表面上看,皇帝似乎意气风发,然而在现实政治中,光绪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掌权的仍是慈禧太后。变法所触及的,正是慈禧与守旧势力的根本利益。那些满怀理想的青年才俊,虽有报国之志,却并未看清权力格局,清廷的话语权掌握在慈禧和荣禄之手,他们才是这个王朝真正的主人。
那么,慈禧究竟是怎样的人?为何她能牢牢把持大权数十年?人们常说满清误国,而提到误国,最多的指责往往落在她身上。要理解这一点,还得先看慈禧的出身。她出自满洲贵族之家,家世显赫。封建社会的女子普遍文化水平有限,慈禧也不例外,甚至她下旨时常常语句不通,还需专人润色。可她并非平庸之辈,尤其在宫廷权谋斗争中极具心机与手腕。
慈禧掌权之时,外部世界正在经历巨变。列强的压力让清政府掀起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试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救。然而几十年过去,慈禧依旧未能真正理解近代教育的重要性,依然抱着陈旧观念。她的生活极为奢靡,据史料记载,每次用膳动辄上百道菜,常常只是浅尝即弃。她对新鲜事物虽充满好奇,却流于表面。最典型的例子是,她曾命人购置火车,但为了所谓“保护祖宗风水”,竟让火车由马匹牵引,荒诞至极。有这样的“老佛爷”,满清的命运几乎注定。
慈禧对外国的新奇玩意儿兴趣浓厚,起初也曾对维新运动表现支持,但一旦触及自身利益,她立刻转而阻挠。光绪提出的各项变法措施,她几乎一律否决。正是这种态度,将晚清一步步推向深渊。维新派的年轻人见改革屡屡受阻,便生出铤而走险的念头。即使慈禧是“老佛爷”,他们也想动手清除阻碍。谭嗣同更是慷慨陈词,表示愿以生命为代价推动改革。他曾说:“方欲弃此躯而游于鸿蒙之外,复何不敢勇不敢说之有!”这样的气魄,足以令人敬佩。
不过康有为态度谨慎,认为刺杀不可取,最稳妥的方式是依靠新军。手握兵权的袁世凯便成为维新派最大的希望。康有为在党内声望极高,他主张依靠袁世凯发动政变。谭嗣同于是冒险去见袁世凯,手持随身佩戴的七星剑,直言要其效忠皇帝,守护变法。然而袁世凯表面答应,背地里却将计划泄露给慈禧,导致维新派全盘皆输,谭嗣同等六君子英勇赴死。
谭嗣同并非空有文采的书生,他酷爱刀剑,游历各地,结交江湖豪杰,甚至在动身策动政变前,还曾带剑见袁世凯,气势逼人。如果当时他的朋友们能群起而上,或许结局不会如此惨烈。但慈禧早已在身边布下重重保卫,计划难度极大。即便如此,历史仍给人无限假设——如果维新派真的成功,满清会否有另一种结局?
除了慈禧,荣禄也是守旧派的中坚人物。袁世凯之所以背叛维新派,很大程度上是忌惮荣禄。荣禄出身正白旗,祖上多为将军,父辈死于沙场,家族军功显赫。他在甲午战争后脱颖而出,被任命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创立武卫军,成为满洲贵族中最得势的人物。虽无特别才能,但他在政变中成功保卫慈禧,镇压维新党,从此“身兼将相,权倾一时”,成为慈禧的忠实打手。
维新派原本计划于9月20日发动政变。袁世凯若能带兵诛杀荣禄,再由皇帝昭告天下,谭嗣同的朋友们则趁机拿下慈禧。这套计划若能执行,至少表面上颇有可行性。史料记载,慈禧直到9月21日才得知风声,若袁世凯果真依照密诏行事,或许结局会完全不同。然而,袁世凯顾虑重重,最终选择告密,令计划彻底破产,光绪也因此被软禁十年。
从政治博弈的角度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维新派的失败不仅因外部守旧派强大,更因内部缺乏果敢与执行力。康梁畏首畏尾,错信袁世凯这个两面派。袁世凯本质上是一个逐利的政客,民族大义在他眼里只是虚谈,他只看重个人利益。
若当初袁世凯遵循计划,荣禄并非不可对付;若维新派提前对慈禧下手,光绪的胜算也许会大增。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戊戌变法失败后,清廷国力更衰,列强加紧瓜分,慈禧被迫西狩,荣禄坐镇北京。几年后,革命党人吸取教训,掀起刺杀与革命的风潮。慈禧死后三年,清朝土崩瓦解,终成历史尘埃。
这一段往事,最终昭示一个道理:无论是维新派还是守旧派,他们的争斗本质上都是内耗,而真正威胁大清存亡的,是外敌的铁蹄与世界潮流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