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迁陕 中华文脉延续不断
创始人
2025-10-01 19:04:02
0

烽火中先后有10所高等院校

8所中等学校西迁陕西

使中华文脉延续不断

盛世中国 如你所愿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陕西抗战的历史记忆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存中华文脉,东北、平津和中部地区教育机构大量内迁,大批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来到陕西。先后有10所高等院校、8所中等学校西迁陕西,从而使陕西一跃成为抗战时期西北大后方最为重要的教育基地和抗日救亡策源地。

在抗战烽火中,西北联大与西南联大南北呼应,共同擎起“文化抗战”的大旗,践行着保存文明火种的神圣使命。抗战胜利后,西北联大中的大部分院校留在了西北地区,既为建设西北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更将现代文明的基因永久镌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10所高等院校迁陕

奠定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日本侵华期间,一些著名的中国高等学府遭到了空前的浩劫。

为了保存和坚持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1937年8月,国民政府“为使抗敌期间战区内优良师资不至无处效力,各校学生不至失学,并为非常时期训练各种专门人才以应国家需要起见”,选定西安和长沙“筹设临时大学”。

1937年9月10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院校西迁,合并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4月3日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与此同时,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一些高等学校或院系,如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山西大学等,先后迁到陕西西安、三原、宜川、汉中等地办学。加上此前已迁校西安的东北大学,抗日战争时期迁陕的高等院校共计10所。

国立东北大学:1923年4月创办于沈阳。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先后流亡北平、开封、西安等地办学。1937年2月,改称国立东北大学。1938年3月,国立东北大学再迁四川三台;7月,工学院并入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旧址复学。

国立北平大学:1937年9月西迁陕西,成为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主干之一。抗战胜利后,国立北平大学没有复校,整建制永远留在西北(工学院融入国立西北工学院,即今西北工业大学;农学院融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医学院独立为国立西北医学院,即今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文理学院被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被国立西北大学所继承,即今西北大学)。

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始于1902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附设之师范馆,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8年并入国立北平大学,1929年又恢复,1931年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组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9月,国立北平大学西迁陕西,成为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主干之一。1946年1月,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在北平复校,称国立北平师范学院,部分教师留在西北,充任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教师。

国立北洋工学院:始于1895年创办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1896年更名为北洋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洋大学校,1913年更名为国立北洋大学。1928年国立北平大学区成立,北洋大学改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1929年改为国立北洋工学院。七七事变后,国立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感到华北面临威胁,曾计划在西安购地建校,设立分院,以备不测应急之用,此计划曾得到先后主政陕西的邵力子、蒋鼎文的大力支持。1937年9月,国立北洋工学院西迁陕西,成为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的主干之一。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

改名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设文理、法商、教育、农、工、医6个学院,23个系。全校校舍共分三院。第一院(校本部、国文系、历史系、外语系、家政系)在西安城隍庙后街4号(今西安市第二十五中学校址):第二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体育系及工学院)在原东北大学(今西北大学太白校区);第三院(法商学院、农学院、医学院、教育系、生物系、地理系等)在北大街通济坊。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成立后,平津各地师生纷纷前往西安报到。1938年3月,日本侵略军沿同蒲铁路南下,窜抵晋陕交界的黄河风陵渡口一带,与西安东部135公里处的潼关仅一河之隔,西安东大门告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命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

1938年3月16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始南迁。1938年3月31日,主要教职员及学生抵达汉中。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的《平津沪战区专科以上学校整理方案》,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9年8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最终“一分为五”(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形成“国立西北五校”和后继“十校”(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以致在京、津、冀、辽、豫、苏、川、陕、甘等9省市的30余所大学与其血脉相连。

从1937年至1945年

北平、山西、安徽等地共有8所国立中学迁至陕西

1937年至1938年,国立第四中学、国立第七中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易名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交通部部立郑州扶轮中学四校先后从北平、山西、河南迁到安康、汉中;1944-1945年,地处安徽的国立第二十一中学、国立第二十二中学、鲁苏豫皖边区学院附属中学(后易名国立第一战时中学)和豫西的国立第一中学四校西迁陕西继续办学,直至抗战结束。

国立第一中学:七七事变后,黄河以北的学校员生多向河南迁徙。1937年1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国立河南临时中学,1938年1月,教育部令改名为国立河南中学。1939年4月,学校改称国立第一中学。1944年暑假,由于日本侵略军不断向豫西侵犯,学校迁至陕西城固。1945年3月,全校师生踏上漫长的西迁之路,朝行夜宿,途经陕西商洛、龙驹寨、商县、宝鸡、汉中,历时三个多月,徒步跋涉1000余公里,于6月到达城固。抗战胜利后,国立第一中学于1946年春奉令迁往北平长辛店,后因内战爆发无法成行。

1949年9月,国立第七中学、国立第二十二中学两校与国立第一中学合并,改名为汉中临时中学,交由陕西省管理。

国立第四中学:1938年2月,为安置察哈尔省、绥远省和山西省战区的流亡学生,同时接收一部分在西安登记的其他省市的流亡学生,国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国立陕西中学校务委员会,设办事处于陕西西安梁府街,择定校址于陕南安康。

5月1日,国立陕西中学正式成立,校内分高、初中两部,高中部内附设师范班;同月,绥远师范学校校长刘汉及归绥中学教师范虎三、苑延瑞、郝毅然率领绥远沦陷区师生110多人徒步1000余公里到达安康。1939年5月,国立陕西中学改称为国立第四中学。

1939年夏天,安康干旱,又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蝗虫灾害,加之日本进犯湖北,战事吃紧,于是,国立第四中学全体师生于1934年10月抵达远离炮火的川北重镇阆中。1946年4月,国立第四中学正式撤销,在校师生各自返回原籍。

国立第七中学:1938年3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设立国立山西中学,收容由山西逃亡陕西的师生。5月,在西安开始筹备,由陕西省教育厅办理登记,师生共1500余名,勘定陕西洋县城内五云官为校本部,初中部分设于洋县智果寺及良马寺两处;1939年2月,学校筹设职业班;4月,改称国立第七中学。1941年8月,师范班和职业班移交陕西省教育厅接办,原一、二两校合并为第一分校,设于智果寺;9月,接收第八服务团中山班,迁设于良马寺,称第二分校。1944年2月招师范班;8月,第一分校改为师范部。抗战胜利后,国立第七中学因故暂缓复员。1949年9月,学校奉令撤销,并入汉中临时中学,移交陕西省教育厅管理。 据陕西抗日战争志

>>迁徙

整整12天 他们用双脚丈量了秦岭的险峻

1937年11月15日,西安临时大学正式开课。大批来自平津沪宁地区的文化人、教授和学生的涌入,为西安文化界注入了蓬勃生机。

各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郑伯奇的《救亡》周刊、李敷仁的《老百姓报》以及《西安临大校刊》等,共同构筑起抗日文化战线。话剧演出亦空前活跃,正声剧社的《夜光杯》连演5日仍一票难求;临大学生组成的大众剧团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反响热烈。每逢节日,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大学生们进行通俗演讲、组织大众歌咏、表演街头剧。他们常常步行数十里,深入村镇进行抗战宣传。

1938年3月,日军侵占风陵渡,直逼关中东大门潼关,对西安的轰炸也日益频繁,甚至到了“一日三次警报”的程度,西安城内人心惶惶。为安全计,国民政府决定将西安临大迁往陕南。

3月16日晚,西安临大师生2000余人告别古都,他们先搭乘火车到达宝鸡。3月17日起,师生们开始徒步翻越秦岭。每天摸黑启程,夜晚和衣而眠……整整12天,他们用双脚丈量了秦岭的险峻。当他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穿行在巍峨的秦岭与艰险的古栈道上时,沿途的村镇常会聚集起许多好奇的人群,学生们便借机进行抗日宣传。每天傍晚到达宿营地后,通讯组便会立即收听新闻广播,将重要新闻整理后张贴出来,一方面让师生们及时了解外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也让当地居民得以知晓山外的巨大变迁。

3月底4月初,这支队伍终于抵达汉中。经校高层商议,将各学院分置于城固、沔县(今勉县)、南郑3个县的6处教学点。不久,学校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据光明日报

>>揭秘

一个偏僻山村 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学城”

古路坝这个位于秦巴山区腹地的偏僻山村,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学城”,也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它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过往?

古路坝是一个小山村的名字,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东南12公里处。1905年,一口新铸的铜钟从意大利罗马漫漫东行,抵达中国,被挂在古路坝村的天主教堂,直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被打破宁静。

1938年3月,一群师生为躲避战火,从平津西迁西安,再辗转跋涉至古路坝,放下行囊,借教堂办学。直到1946年,这口铜钟一直用作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以及后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的上下课铃。

国立西北工学院是第一个从西北联大母体分出并独立的院校。1938年7月,西北联大工学院与国立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设土木、机电、化工、纺织、机械、矿冶、水利、航空8个系科,是当时国内工科学科最齐全的高等学府,也是当时西北地区唯一的高等工程学府。

抗战时,内迁大学有“三坝”之说。华西坝,地处大后方的“天府之国”四川的省会成都,条件较好,被称为“天堂”;沙坪坝,位于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供给次之,被称为“人间”;而古路坝北接秦岭、南连巴山,偏在深山,缺水无电,条件最为艰苦,被称为“地狱”。

彼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虽僻居深山,交通不便,条件艰苦,但还可以放下安静的书桌。一批著名学者来此从教,如李书田、赖琏、潘承孝、张国藩、金宝桢、魏寿昆等,他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当年很多学生首选读航空专业,为的是造飞机打日本。

学生们大多从沦陷区辗转来此,胸怀抗日救亡的信念发愤苦读、通宵达旦。深山夜浓,远远望去,古路坝教室的油灯、蜡烛之光彻夜闪烁不息,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遂留下了“古路坝灯火”的佳话。同时,师生以苦为乐,课余饭后,校园内外,山坡上、树丛中,不时荡漾着响亮的歌声。古路坝没有电影院也无剧院,每到校庆和春节,师生就在教堂大院的戏台上演出京剧、话剧。

著名材料学泰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是1941年入校的学生。他回忆说:“我与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高景德同住一个宿舍,可是我们很少在宿舍见面,因为他经常半夜才从教室归来,我则两三点起床,一直在教室学习到吃早饭。因此,尽管我们同吃、同住、同在一个教室上课,但在一起聊天的时间不多。”

8年的古路坝岁月,练就了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公诚勇毅”的品格,学校走出了1400多名毕业生,培养出师昌绪、吴自良、高景德、史绍熙等11位院士和众多一流科技人才。 据中国教育报

相关内容

双节出行 这份防骗指南能帮...
低价旅游陷阱:馅饼还是陷阱? 随着国庆中秋双节临近,各大旅行社纷...
2025-10-01 09:09:52
奉上节日文旅大餐 3000...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9月30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上线“民...
2025-10-01 09:09:48
暖心、便民、智慧、精细……...
暖心、便民、智慧、精细……多样化服务保障百姓乐享假期顺畅出行来源:...
2025-10-01 09:08:58
国际区域新增“休息舱”66...
9月30日上午,白云机场,旅客排队进入国内出发大厅。 供图:机场宣...
2025-10-01 09:08:55
超实用!长假出行“住店避坑...
国庆中秋假期来啦!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做好了出游计划,即将踏上旅途。...
2025-10-01 09:08:09
在法国酒店房间里关灯
2025-10-01 09:07:52
中濠集团深耕湾区——中濠悦...
在金秋的季节里,备受期待的盛事如期而至。2025年9月29日,中濠...
2025-10-01 09:07:47

热门资讯

宁波起名大师口碑好的谢咏谈~宁... 宁波起名大师口碑好的谢咏谈~宁波起名字的由来和历史涵义 宁波起名大师口碑好的分享宁波起名字的由来和历...
原创 三... 曹操在三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不少人敬佩他的雄才大略,也有不少人批评他的权谋与残酷。...
原创 南... 历史上,宋高宗重建宋朝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宋军民奋力抵抗金兵入侵的阶段,被称为“中兴”。这一段历史被许...
原创 明... 飞鱼服、绣春刀、铜门印……这些名号背后,代表着明朝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四大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六...
原创 李... 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并特别指派李严为中都护,负责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
万历年间明朝和女真之间的战争:... 自成化年间两次对建州的战争后,建州女真元气大伤,被迫休养生息。与此同时,明朝又在东北扶持海西女真哈达...
原创 项...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刘邦常被后人誉为“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他从平凡走向帝王之位。而与之形成鲜明...
原创 内... 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皇权始终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历代皇帝最忌讳的便是臣下权...
原创 莱...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登上鹦鹉螺号。今天,船长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重回十九世纪的欧洲风云,看看当...
原创 汉... 汉武帝晚年对匈奴的战争失利及其原因分析 汉武帝刘彻一生堪称伟大,国家疆域在他的统治下得到极大扩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