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214年)春,马超在投靠张鲁后,得到了张鲁的高度赏识,不仅被任命为都讲祭酒,还打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然而,在张鲁的部下杨白等人因担心马超的才能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后,他们开始策划除掉马超。迫于这种局势,马超选择了逃离。当时,刘备正准备进入益州,并迅速包围了成都。刘备得知马超的处境后,派遣李恢前去与马超建立联系,尝试拉拢他。因为自身已经无路可走,马超决定投降刘备。不久后,马超率军攻占成都,逼迫益州牧刘璋放弃抵抗。刘备统一西川后,任命马超为平西将军。从此,马超加入了刘备的麾下,成为了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与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并列。然而,马超麾下的另一名武将庞德,最终却选择了归降曹操,并在后来的战斗中与关羽交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庞德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
一、庞德的归降
当马超从汉中逃跑时,由于急于脱身,他仅带走了马岱等人,庞德被遗落了。当时,庞德并未跟随马超,而是被马超“抛弃”。到公元215年,曹操亲自带领大军征讨汉中,张鲁在短暂抵抗后选择了归顺。庞德此时也加入了曹魏阵营,曹操听闻庞德的骁勇善战后,封他为立义将军,赐爵关门亭侯,并食邑三百户。庞德之所以愿意为曹操效力,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庞德虽然在名义上是马超的部下,但他原本是跟随马超的父亲马腾打拼的。汉献帝即位后,庞德跟随马腾征战羌族和氐族,屡次立下战功,因此晋升为校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派人劝说马腾入朝为官,马腾最终答应了曹操的提议,来到邺城,曹操任命他为卫尉,并封马腾之子马超为偏将军,接替父亲统领部队。当马腾离开后,庞德成了马超的部下,但在随马超征战的过程中,庞德并未立下显赫的战功,反而因为马超屡次失败,庞德也陷入了困境。特别是马超反攻凉州失败后,庞德只能投靠张鲁。
其次,庞德的内心可能依然认同马腾的领导,而对马超产生了矛盾。公元212年,马超在不顾父亲安危的情况下起兵,导致马腾的家族被满门抄斩,这可能使庞德对马超产生了深深的不满。庞德的内心,恐怕早已不再完全忠诚于马超。
二、庞德选择曹操而非刘备
庞德选择归降曹操,而非刘备,很可能是看重曹操的势力前景。自渭南之战后,马超和韩遂等关中诸侯纷纷被曹操击败,曹操几乎统一了北方。特别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夏侯渊回到汉中时,曹操的统治稳固,实力空前强大。相比之下,刘备当时仅控制益州和一部分荆州,整体实力远不及曹操。因此,庞德的选择是基于对未来形势的深刻判断。正如良禽择木而栖,庞德认为曹操的势力才是更为可靠的依靠。
三、庞德与关羽的最终对决
到了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对曹魏发动了进攻,并成功围困了樊城。当时,曹仁命令庞德与于禁率军从樊城北侧十里处前来增援。正值天降大雨,汉水暴涨,樊城周围的积水深达五六丈,庞德与其他将领只能暂时避水上堤。而关羽乘机派船袭击庞德的军队,成功俘获了庞德。
关羽提出,庞德的堂兄庞柔已在蜀汉为官,劝庞德归降蜀汉。然庞德拒绝了这一提议,原因很简单,他若再次易主,便会像吕布一样成为背叛者。庞德虽然心有犹豫,但他深知自己的名声与家族安危,因此不愿为关羽所用。最终,关羽尊重了庞德的选择,便将其斩杀。曹操得知庞德之死后,感到十分伤心,甚至流泪。为了纪念庞德,他将庞德的二子封为列侯。
通过庞德的选择与最后的命运,我们可以看到,在动荡的三国时代,忠诚与背叛常常是相互交织的复杂情感,而庞德的死,也象征着那个乱世英雄的最终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