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刘邦常被后人誉为“草根逆袭”的典型代表,他从平凡走向帝王之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项羽,则被视作一位豪迈却悲情的英雄,他的生涯既辉煌壮烈,又令人唏嘘。
楚汉争霸大约持续了四年。在这场旷世较量中,大多数时候是项羽压制刘邦,刘邦多次被打得丢盔弃甲,甚至狼狈逃窜。然而,最后的胜负却逆转了——项羽被困于垓下,最终在乌江自刎,成就一段悲歌。
关于项羽失败的原因,历代史家多有论述。我也曾多次思考。今天不妨换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位西楚霸王的命运。项羽的覆灭,固然有他自身的短板,但也有环境与形势的逼迫。他和吕布有些相似之处:二人并非天生的领袖,却被推上风口浪尖,硬生生地成了一方枭雄。可以说,他们并不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却阴差阳错地“被赶鸭子上架”,结果只能是“才不配位”,命运自然悲惨。
项羽的崛起,本是因为他跟随叔父项梁起兵。论辈分与资历,他理应听从项梁的安排。项梁为人老练,战功卓著,是个合格的主帅,身边又有范增辅佐,项羽只需专注于作战即可,这原本是个理想的格局。然而,项梁因前期屡战屡胜而掉以轻心,最终在对阵章邯时失利,战死沙场。
项梁一死,本不该动摇反秦的大局,因为他立了楚怀王,名义上各路诸侯仍是楚怀王的部下。但楚怀王早被项梁压制心生怨怼,项羽也逐渐不满,于是选择脱离,独自挑起大梁。之后他东征西讨,推翻秦朝,自封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只是,此时天下尚未安定,诸侯多心怀不满,刘邦更是其中最不服的一位。刘邦虽屡败,却始终韧性十足,甚至在一次守城中,集结五十六万大军对抗项羽三万骑兵,却依然被杀得溃不成军。这一战仿佛是楚汉争霸的缩影:战场上,项羽几乎每次都能获胜,但在全局上,刘邦却凭借更长远的战略逐步反超。
到了公元前202年,项羽的军队已疲惫至极,被刘邦合围在垓下。虞姬自刎,项羽身边仅剩二十八骑。在绝境中,他仍不改英雄本色,对众人说:“我八年征战,七十余战未尝一败,能称霸王是因武力无双,如今困于此地,并非敌人可胜我,乃天意使然。今日必死,但要让你们见识我再破敌数次,让你们知道,是天亡我,而非人能敌我!”随后,他率众冲杀,连斩汉军将领,夺旗斩敌百余,仅损失两人。回望间,他问:“我说的可对?”骑兵齐声应和“大王所言极是!”
然而,这种行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显得荒唐。作为一方霸主,他却将打仗的勇武视为立身之本,犹如企业董事长只研究派传单,而忽视公司发展。勇猛固然重要,但领袖更需要的是掌控全局、谋略长远。项羽的眼界,始终局限在一场场战斗,而刘邦则看见了整个天下,甚至未来的格局。
更令人叹息的是,项羽始终沉迷于武力,以为赢下一战即可赢下战争。当全局失利时,他却把责任推给天命,从不反思自身。如此盲目,又怎能不败?倘若项梁未死,掌控全局,由项羽专注作战,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
其实,项羽年少时便显露心性。他不愿读书,也轻视练剑,曾说“读书不过记人名,练剑只能敌一人,不如学万人敌的本事。”于是,他转而学兵法,兴致勃勃。话虽豪迈,结局却是垓下冲杀二十八骑,这与少年轻视的“练剑敌一人”又有何本质不同?杀敌百余,不过杯水车薪,与万人敌相差何止千里。
项羽并非不懂全局,只是沉迷于眼前的武力,迷恋那份血战的快感,最终葬送了自己与西楚的未来。可以说,他的悲剧,既是个人性格的桎梏,也是命运残酷的玩笑。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错误的人若被放在错误的位置,悲剧必将发生。而能否放眼未来、驾驭全局,才是真正领袖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