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宋高宗重建宋朝的时期,尤其是在南宋军民奋力抵抗金兵入侵的阶段,被称为“中兴”。这一段历史被许多人视为南宋的复兴时期,然而是否真正实现了“中兴”,则是另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这段历史中,有四位将领的功绩被广泛认可,他们被尊称为“中兴四将”。这些将领分别是:岳飞、韩世忠、张俊和刘光世,通常被称为“中兴四大将”。这一称号来源于传统的历史观点,尤其是刘松年所绘的《中兴四将图》。不过,从战术和功绩角度来看,如果将吴玠或刘锜其中的任何一位加入“中兴四将”名单,恐怕这一名称的光辉将更加耀眼。而若将张俊或刘光世中的任何一位从名单中除去,也许会有许多人拍手称快。尽管如此,考虑到刘松年所描绘的图像在当时南宋社会中具有广泛影响,我们暂且沿用这个名单,来讨论其中的岳飞为什么会遭遇惨死,而其他三位将领却能够安然无恙。
首先,岳飞的死因一直是历史争议的焦点,很多人讨论到底是秦桧还是赵构指使了岳飞的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秦桧作为执行者,赵构则是决策者,执行者在没有上级授权的情况下,绝难单方面做出如此重大决定。因此,探讨岳飞为何必死,我们需要从他对赵构造成的政治压力入手。
赵构自南宋建立以来,始终面临着金军的追击。在金军展开“搜山检海”的“斩首行动”时,赵构为了保命,逃亡至江南,并从此一心想着稳固自己的江山,而非北伐恢复故土。对于他来说,保住江南,做一位享受安稳的小皇帝,已是最大的愿望。反观岳飞,他立志恢复中原,勇敢地提出要北伐并迎回宋钦宗二圣,甚至宣誓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目标与赵构完全不同,后者只希望保持现状,避免任何可能引发战争的行动。这种战略上的巨大分歧,最终使得岳飞与赵构的关系不可调和。
特别是当赵构有意与金人求和,并希望通过支付巨额赎金来结束战事时,金人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赵构处死岳飞。金人之所以如此要求,是因为岳飞的抗金立场过于坚决,严重威胁到他们的利益。而赵构最终同意这个条件,岳飞也因此惨死于大理寺狱中。当消息传到金国时,他们举杯庆祝,证明岳飞的死对金人来说,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胜利。
然而,为什么张俊、刘光世和韩世忠三人能够安然无恙,反而获得了荣华富贵呢?其中,刘光世的态度较为消极。在赵构向金人求和时,他主动交出了兵权。虽然他曾在抗金前线担任过将领,但他并不热衷于继续抗金,甚至被批评为“御军姑息,无克复志”。赵构在1141年将刘光世召回并安排他退休,给他安稳的晚年生活,这使得刘光世避开了危险。
张俊的情况与刘光世相似。他在抗金期间虽然有过胜利,但也曾有过失利,他的表现远不如岳飞那样英勇坚定。尤其是在秦桧提出议和时,张俊表示完全赞同,甚至主动交出了自己的兵权。当赵构召集他和其他两位将领前来行赏时,张俊第一个自愿放弃了自己的兵权,这为他赢得了赵构的信任。赵构随后任命他为枢密使,并给予了丰厚的赏赐,使得张俊能够获得高官厚禄。
至于韩世忠,他与岳飞在抗金理念上十分相似,都是坚定的北伐派。然而,韩世忠并不像岳飞那样坚决拒绝赵构的指令。在赵构解除兵权时,韩世忠虽心中有不满,但他并没有像岳飞那样激烈反应,而是默默接受了命令,最终也得到了赵构的高任命,成为枢密副使。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张俊、刘光世和韩世忠三人,都是曾在“苗刘兵变”期间率兵救驾,帮助赵构稳住了政权。因此,赵构对他们心存感激,认为他们是自己的救命恩人。正因为如此,赵构对这三人网开一面,没有像岳飞一样进行清算。
总的来说,岳飞的死是南宋历史中的一大悲剧,而其他三位将领能安然度过,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和忠诚超越岳飞,而是因为他们与赵构之间的政治关系相对和谐,并且在关键时刻能避免与赵构发生剧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