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三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不少人敬佩他的雄才大略,也有不少人批评他的权谋与残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位风云人物在文学与军事上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挥毫泼墨的文采、统帅军队的谋略,都让后世敬为典范。正因他性格中的复杂与张力,临终之际所说的话往往格外引人注目,透露出他对人生、对权力、对人情世故的独特理解。于是,关于他临终前的言谈,成为后人反复探究的题材,我们今天就来细谈其中的几处要点。
曹操在身边人面前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有德行的人并不一定会积极进取,反之,积极进取的人未必真的具备德行。这句话看似矛盾,却道出了一种超然的处世态度:他并不愿被传统的道德评价框架所束缚,愿意以一种洒脱随性的方式面对权力与生活的诱惑。也正因如此,他对是非功过的判断,往往带有超脱于世俗道德评判的色彩,更多强调现实的需要与个人的选择之间的张力。这种性格特质,使他在历史中留下了“敢作敢当、敢于直面自我”的印记,同时也让人对他的为人多有复杂的情感评断。
如果把曹操的一生放在宏大画卷里来看,他既是治国安邦的能臣,也是嗜好声色的常人。在他漫长的奋斗岁月里,既有治理天下的谋略,又有对酒色权势的追逐与沉醉。到他垂暮之时,令他牵挂并非是那一手打下的江山,也不再是战场上消耗的体力,而是他后宫里那些数也数不清的女人,以及他们在他生命最后阶段所需获得的安抚与照料。这种情感的复杂性,正映照出一个人即便身处权力高峰,也难以彻底割舍对私密情感的牵绊。他嘱托儿子们,一定要妥善对待这些女人,莫让她们在权力的风暴中孤单无助。
临终前,曹操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嘱托,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后事的细致安排与对妻妾的深切牵挂。第一点,他要求生前就尽心侍奉在他身边的众多妻妾,因长期的歌舞与伺候让她们极为辛劳,死后也不可被冷落,于是让她们搬到铜雀台居住,仍享相对的关注与安置。第二点,他要在铜雀台安放一张与生前相同的床,一日三餐的饭菜也要摆在床边,仿佛他仍然在屋内,未曾离开人间。第三点,他规定每月初一与十五,令自己的妻妾们为他唱歌跳舞,以此缓解他在地下世界的孤独感。第四点,他吩咐把祭祀用的香料留给她们,剩余的香料再分作她们的零花钱,让她们进行纺织等简单手工业,靠劳动来维持生活,以便继续安稳地陪伴在他身边。第五点,则嘱咐他的儿子们若有空就去铜雀台看望这些女人,若发现她们有偷懒之举就要予以惩戒,同时也要去他的坟前祭拜,证明他仍然在意那些人和那段情感的延续。
对这些嘱托,后人常有不同的解读,甚至讥笑曹操死后仍对女人念念不忘。然而历史终究是多元的,人或许可以在不同维度上理解一个人。无论是大丈夫还是平民百姓,只要语言出自真心、情感发自内在,就值得被理解与尊重。曹操的这种“多面性”正是他成为历史上长久讨论对象的原因之一:他既有王者的野心,也有凡人的柔情;他可能在权力顶端对人性有着更冷峻的审视,但在私密情感上却显现出真切而执拗的眷恋。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或许应以更包容的心态去解读,理解人性复杂的真实面貌,而非用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去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