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去世,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并特别指派李严为中都护,负责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李严不仅肩负着庞大的军事任务,还被赋予了极高的信任。然而,时至公元231年,李严因管理不善,未能确保粮草的顺畅运输,导致诸葛亮被迫撤兵。面对这一局面,李严不愿承担责任,竟转而指责诸葛亮擅自撤兵。最终,这一行为让李严从诸葛亮的副手沦为平民,甚至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大悲剧。
李严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展现出非凡的才干。李严曾任职刘表、刘璋等人的地方官职,治理各地有条不紊,深得百姓信任。尤其是在平定成都的战役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并且与诸葛亮、法正、刘巴等人共同制定了《蜀科》,从中可见其对法律的精通与政治的敏锐。尤其是在面对盗贼起义时,李严临危不惧,带领五千兵马成功平定了郪县盗匪的叛乱,也因此获得了刘备的高度信任。
李严不仅在治政上有杰出的表现,其在军事上的成就也颇为显赫。当时的他凭借其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不仅成功平定了多次地方叛乱,还屡次挫败敌军的围攻。在刘备与刘璋的关系恶化后,李严毅然决然投靠了刘备,成为了刘备阵营中的重要支持力量。正是因为李严的坚定立场和忠诚,刘备才将他托付给诸葛亮,任命其为辅佐少主的重要角色。
然而,李严虽然才华横溢,却因性格中的傲慢与野心逐渐显露出缺点。史书《江表传》中记载,李严的性格过于深刻,追求个人利益,乡里甚至有“难可狎,李鳞甲”的谚语,形容他为人高傲、难以接近。此外,李严对权力的渴望也愈发显露,时常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挑战诸葛亮的领导地位。例如,李严曾建议诸葛亮应接受九锡,并且不断怂恿他称王,这一系列行为无疑是在暗中谋求更大的权力,甚至打算利用诸葛亮的声望为自己铺路。
李严的步步紧逼并没有得到诸葛亮的认可。公元226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想调李严担任汉中防务,但李严以各种理由推脱,反而提出要求分管五个郡,并且要求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最终未同意他的要求,李严因此产生了不满。尽管如此,李严仍不知足,一度劝诸葛亮受九锡,意图通过这些行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权力范围。
随着曹魏大军的逼近,李严被再次调派北上汉中参与防御,但此时他对离开江州充满不满,尽管最终在诸葛亮的压力下同意出征。李严的种种表现,暴露了他对权力的过度渴望和不服从上级指挥的态度,最终导致了与诸葛亮的关系日渐紧张。
最为致命的是公元231年李严在负责粮草供应的过程中,因管理不当导致了供应上的严重问题。当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因未能及时运送粮草,导致撤军的局面。为了逃避责任,李严虚构了一些情况,甚至向诸葛亮表示军粮充足,意图掩盖自己的失职。诸葛亮最终通过揭示李严的谎言,将其推翻,最终将李严废除为平民。
李严的悲剧性结局,无疑是由于他个人的贪欲与性格的急功近利。他原本凭借过人的能力和忠诚在蜀汉政坛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一步步的贪图权力和不自量力,最终不仅失去了诸葛亮的信任,也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地位。李严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处于极度的愤怒与不甘之中,因未能再次获得诸葛亮的信任而病倒。生前的种种行为,成了他悲剧的根源。
这一切的背后,不仅仅是李严个人的失败,更是一个忠臣因傲慢与野心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