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看似仁义的君主背后往往藏着“最狠”的算计。
刘备这个靠卖草鞋起家的汉室宗亲,一路从无到有,终成一方霸主。表面看他重情重义,实则精于权谋。
假如他真能统一天下,肯定先杀这3位功臣,诸葛亮:我早就知道了!这三位功臣是谁?刘备为何要先对他们下手?
关羽:从"义薄云天"到威胁皇权的将军
刘备集团里,关羽的地位几乎可以说是仅次于刘备本人。这位"美髯公"不仅武艺超群,更有着令人敬畏的威严。
当年在万军丛中斩颜良的壮举,让他声名大噪,被世人誉为"武圣"。刘备对这位结义兄弟表面上敬重有加,但内心深处却埋下了隐忧。
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获得了"假节"权力,这意味着他可以先斩后奏,拥有生杀大权。
这在当时几乎等同于半个诸侯的地位。荆州是战略要地,控制着长江中游,关羽在那里实际上成了一方之主。
军中将士对关羽的忠诚度甚至超过了对刘备的忠诚,这对任何君主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隐患”。
樊城之战更是将关羽的威名推向巅峰。他率军北上,水淹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连曹操都差点迁都避其锋芒。
想想看,如果刘备统一了天下,朝中有个威望超过皇帝的大将军,这不是摆明着要君主寝食难安吗?
更关键的是,关羽性格刚直,不善变通,做事往往我行我素。在樊城之战中,他擅自行动,不听诸葛亮劝阻,最终导致败亡。
这种不受控制的特性,在和平时期会成为权力制衡的“绊脚石”。
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开国皇帝,几乎都会清除这类功高震主的武将,刘备若得天下,必然也会对关羽"请君入瓮"。
马超:西凉铁骑背后的"反骨"之人
马超的加入为蜀汉增添了强大的骑兵力量,但他的身世和性格却埋下了不安定因素。作为西凉马腾之子,马超有着"天生反骨"的特质。
看看马超的经历你就会发现,这是个为了自身利益可以不顾一切的人。当初他怂恿西凉诸侯反抗曹操,结果导致自己的父亲马腾和兄弟被曹操处死。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为了生存,居然认自己的仇敌韩遂为义父。这种行为比吕布"认贼作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马超加入刘备阵营纯属无奈之举。他在西凉失败后无处可去,刘备接纳他只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在西凉的影响力。
这种君臣关系建立在利益基础上,而非真正的忠诚。
马超在西凉一带仍有相当威望,手下的西凉铁骑战斗力强悍,若是刘备统一天下后,马超很可能会效仿自己的前半生,再次"反骨"。
刘备作为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不可能不防备这一点。尤其是在建立帝国的稳定期,这种潜在的威胁必须被消除。
历史上的明君都明白一个道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马超这种有前科的将领,若刘备得了天下,绝不会让他继续掌握兵权。
诸葛亮:谋士之危与"托孤"之谜
诸葛亮被后世称为"卧龙",他的智慧和才能在三国时期无人能及。
《隆中对》之后,他成为刘备最重要的谋士,赤壁之战中更是展现了惊人的军事才华。但奇怪的是,在取得这样的大胜之后,诸葛亮反而不那么受重用了。
在刘备攻打益州时,诸葛亮被安排留守荆州,而庞统、法正成了刘备的主要谋臣。直到庞统战死,刘备才被迫调诸葛亮参战。
这种安排背后,是刘备对诸葛亮能力的忌惮。诸葛亮太聪明了,聪明到让君主感到不安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真心忠于汉室,而刘备表面上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实际上却在谋求皇位。
当刘备在蜀地称帝时,汉献帝仍在世,这一行为从根本上违背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
诸葛亮虽然没有明确表示反对,但这种理念上的冲突必然会让刘备心存芥蒂。
白帝城托孤是个很有意思的情节。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阿斗不才,你可以取而代之。"表面上看是信任,实际上是一种试探。
诸葛亮机智地回应自己会竭力辅佐刘禅,避开了这个政治陷阱。刘备还安排李严共同托孤,明显是为了制衡诸葛亮的权力。
若刘备真能统一天下,诸葛亮这样一个能力超群、在民间威望极高的臣子,必然会成为新帝国的隐患。
历史上那些开国皇帝往往会清除自己的谋主,刘邦杀韩信、朱元璋杀刘伯温,无不如此。刘备称帝后若得天下,必然也会找机会除掉诸葛亮。
刘备:从仁德面具下的冷血算计
刘备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仁德宽厚,但仔细分析他的政治生涯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面具。
在遇到诸葛亮前,刘备四处漂泊,屡遭败北,无法建立稳固势力。即使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相助,他的事业仍然举步维艰。
《隆中对》之后,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这才让他看到了希望。赤壁之战的胜利,让刘备有了立足之地。
但正是从这时候开始,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他开始提拔庞统、法正等人,而将诸葛亮安排在次要位置。
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备重用法正等人,把握了政治主动权。这显示出他善于权衡和利用不同谋士的特点。
当关羽在荆州声势日盛,威望逐渐超过自己时,刘备选择了默许,但心中必然警惕。同样,对于马超这样有"反骨"的将领,刘备表面欢迎,实则防备。
最能体现刘备政治手腕的是他称帝一事。
当时汉献帝尚在,按照他一直宣扬的"匡扶汉室"理念,他应该效忠现存的汉帝。但刘备却在蜀地称帝,这完全暴露了他的真实政治目标。
白帝城托孤更是刘备政治智慧的体现。他试探诸葛亮的忠诚,同时安排李严作为制衡,确保没有人能够独揽大权。
这一系列安排表明,刘备骨子里是个冷血的政治家,善于算计,深谙权力游戏的规则。
若他真能统一天下,必然会像历史上的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清除那些功高震主的臣子,无论是谋士还是武将。
因为在绝对权力面前,功臣往往成为第一个被牺牲的对象!
刘备的"仁德"形象只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张面具,本质上他跟其他争权夺利的诸侯没什么两样。
若他真能统一天下,诸葛亮、关羽和马超这三位功臣绝不会有好下场。
历史告诉我们,当权力稳固需要与功臣恩义抉择时,几乎所有君主都会选择清除威胁,刘备也不会例外!
信息来源:《三国政治真相研究》《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