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帝王、后妃、大臣在逝世之后,往往都会被赐予谥号,以彰显其生前的品德与功绩。清朝皇后的谥号通常极为繁复,一般为十六字,再从皇帝的谥号中取一字,总共十七字。例如顺治帝生母的谥号就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然而,在清代却有一位皇后的谥号极为特别,仅有十二个字,而且并未系以皇帝的谥号,她就是顺治帝的宠妃董鄂氏,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孝献皇后。这种独立谥号的待遇,在清代皇后中是绝无仅有的。
关于董鄂妃的身世,自古便是争议不断的话题。民间流传着三种较为知名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她是江南名妓董小宛,这种说法在明末清初广为传播,但因与史实不符,早早就被否定。第二种说法称她原是顺治帝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这种观点影响深远,甚至被搬上荧幕,但从《爱新觉罗宗谱》可知,博穆博果尔的福晋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博尔济吉特氏,而并无董鄂氏之名。第三种说法源自外国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他提及顺治帝曾对某位满籍军人的妻子产生爱慕,并将其纳入后宫,甚至为其生下皇子。学者们分析认为,汤若望口中所言的女子,极可能就是董鄂妃。
除了这三种流行的说法外,坊间还有一些推测,例如董鄂妃是多罗承泽郡王硕塞的福晋,或是顺治帝继后孝惠章皇后的侍女等。然而这些说法大多缺乏确凿证据,更像是后人为了弥补史料空白而作的猜测。实际上,从正史的记载来看,董鄂妃出身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官至内大臣,曾祖父董鄂·伦布则是努尔哈赤时期的部族首领。由此可见,董鄂妃并非出身卑微,而是名门闺秀。至于她入宫的时间,据《实录》记载是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被册封为贤妃,但从同年三月鄂硕已跻身显要的情况推测,董鄂妃应在那时就已进入宫廷。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她已年满十八岁,超过了传统选秀的年龄,因而极有可能是以特殊方式入宫,这也让她的身世显得更加神秘。
入宫后,董鄂妃立刻受到了顺治帝的深情宠爱。短短一个多月,她便被拟晋封为皇贵妃,这种迅速晋升的情况在清代极为罕见。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册封大礼上,顺治帝竟下令大赦天下,这是整个清朝后妃中独一无二的殊荣。翌年,她更为顺治生下了皇四子,顺治却称其为“第一子”,显示了他有意将其视作储君。然而不幸的是,皇四子早夭,使得董鄂妃的身心遭受沉重打击。
在孝庄太后病重之际,董鄂妃更展现了其贤良品德。她在坐月子期间仍坚持前往南苑,亲自服侍太后,这使顺治帝极为感动。相比之下,中宫孝惠章皇后却表现冷漠,不仅未请安,甚至未曾探视,因而彻底失去了太后的信任。顺治帝一度欲废后,但在孝庄与董鄂妃的劝阻下才作罢。更难得的是,董鄂妃甚至在孝惠皇后病重时亲自照料,足见她不仅貌美,更有着高尚的德行。
然而天妒红颜。董鄂妃本就体弱多病,在皇四子夭折后病情愈加恶化。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她在承乾宫病逝,年仅二十二岁。她去世后,尽管生前曾请求丧仪从简,顺治帝依然为她举办了前所未有的隆重葬礼,甚至下令三十名太监宫女殉葬,还破例让二三品大臣抬棺,可见其悲痛之深。后来,董鄂妃被追封为“孝献端敬皇后”,与顺治帝及康熙帝生母孝康章皇后同葬于孝陵。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三人都实行火化,陵寝中几乎没有殉葬珍宝,因此成为清东陵唯一未被盗掘的皇陵。
董鄂妃的一生虽短,却因独特的身世、顺治帝的宠爱,以及她本人的德行而流芳百世,成为清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