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豪赌的一场战役。他几乎倾尽全力,希望能借此一举击败东吴,为关羽报仇。然而让人费解的是,在这场关键之战中,刘备所率领的将领,并非赵云、诸葛亮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流名将,而是以冯习、吴班、陈式等当时名气不大的年轻将领为主。表面看起来,刘备似乎是把这场至关重要的大战,当成了一次锻炼新人、提拔后起之秀的机会,但事实远比表面复杂。
实际上,刘备并不是不愿意带上自己的核心“主力阵容”,而是那些真正的顶梁柱,大多已经不在或实在抽不开身。首先,法正、关羽、张飞、黄忠这些蜀汉最重要的智谋与武力支柱,全部在夷陵之战前离世或被害。法正是刘备最倚重的谋士,汉中之战的成功几乎都出自他的筹划,可惜在220年就早早病逝。关羽在219年败走麦城被杀,黄忠也于220年病故。而张飞虽被刘备寄予厚望,但在刘备举兵伐吴前夕,却惨遭部下范僵、张达刺杀。换句话说,刘备最信任的几根“顶梁柱”,在夷陵之战前就已全部倒下。
至于马超,虽然在五虎上将中仍健在,但当时身体状况不佳,且不擅长南方水网地带作战。马超的强项是骑兵冲击,适合在西北旷野驰骋,而夷陵之战以山地、水战为主,他根本无法发挥特长。事实上,马超在夷陵之战不久后便病逝,因此即便想参与,也有心无力。魏延虽有能力,但他担任汉中太守,肩负着守卫北方防线的重要职责。孙权已经向曹丕称臣,魏国随时可能南下,若魏延调离汉中,蜀地将暴露在曹魏威胁之下,因此刘备不可能轻易让魏延随军。
至于诸葛亮,他在刘备在世时主要负责后方政务,确保粮草、兵员供应,极少亲自随军出征。这也是刘备一贯的分工方式,让诸葛亮“坐镇后方”,而不是亲赴前线。赵云未随征,也并非因为不够勇武,而是肩负着都督江州的重要任务。江州是伐吴的前线基地,既要负责后勤运输,又要协调兵源调动,必须由一个既能处理复杂军务又能指挥作战的老将镇守。赵云恰好有这种综合能力,因此被安排留守后方。
唯一让人惋惜的是黄权。他在汉中之战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眼光,夷陵之战时也提出过极为正确的战略建议:建议自己先行打前锋探虚实,刘备再后续出兵。但遗憾的是,刘备没有采纳,而是让黄权驻守江北,以防魏军南下。其实这并非刘备不听劝,而是基于战略考量。曹魏占据上庸,对秭归有潜在威胁,孙权也立刻上书曹丕请求配合进攻。刘备必须留下黄权坐镇江北,以免腹背受敌。
综观下来,刘备的“主力阵容”之所以缺席,是因为一部分已故去,一部分必须独当一面守住战略要地。这就造成刘备不得不带上吴班、冯习、陈式等年轻将领参战。其实,这种用人模式早已是刘备的惯例。无论是入川时还是汉中之战,他往往把名将留在别处,而亲自率领年轻、尚未成名的将领出征。刘备善于识人,他坚信这些青年军官有潜力能扛起重任。事实也证明,幸存下来的吴班、陈式、廖化等人,后来确实成长为蜀汉的核心将领。
夷陵之战的惨败,并不能简单归咎于这些年轻将领的经验不足。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本人战略决策的失误。他久攻不下,迟迟未能奏效,导致蜀军久战疲惫,士气低落,这才给陆逊创造了机会。一旦陷入被动,再小的失误都会被敌人放大,最终全盘皆输。
因此,夷陵之战中刘备带新人出征并非情绪使然,而是战略环境所迫。刘备的选择有其理性逻辑,只是缺乏像法正、庞统那样的得力谋士辅佐,最终导致战役陷入败局。夷陵之战的失败,更多是刘备自身判断上的冒险,而不是青年将领们能力不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