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许多文人读到秦灭六国的史事时,常常感慨六国之间缺乏团结,认为如果东方六国能够协力一致抗秦,秦未必就能一统天下。这个观点在后来也深深影响了现代人,许多人把六国的覆灭归咎于彼此不相互扶持的缺陷。其实从战国后期的局势来看,至少在秦灭掉楚国之前,天下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秦已经具备吞并天下的能力。
战国后期的群雄割据,本质上是东周长期衰落格局的延续。从西周灭亡算起,经过六百多年的变迁,像秦这样一时盛极的强国并不罕见,但它们往往都存在一个周期性的兴盛与衰落。古代华夏哲学热衷于盛极而衰的理论,这一观念也影响了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的历史观。举例来说,春秋时期长期霸居一方的晋国,在战国初年就已逐渐式微或衰落。那时的秦国尚属一个实力较弱的诸侯,在疆土上不及楚,在军事上比魏弱,在经济条件上也不及齐。直到商鞅变法之后,秦国才开始走向强盛。可是,在其他诸侯眼中,强盛的秦不过是一个短暂的暴发户,能持续多久也无从判定。因此,商鞅变法后的秦虽有初步优势,但经历数百年的诸侯竞争后,众国对这个新兴力量的出现往往并不感到惊慌——毕竟春秋时期晋、楚、吴、越等国,谁不是经历过一次次的崛起与衰落?
秦的统一之路
秦王政即位后,率先对离秦国最近的韩国发动征伐,不久韩国就被并入秦国。这一结果本不出人意料:韩国综合实力薄弱,地理位置又近在眼前,成为秦国扩张的第一道门槛。韩国君主也深知自己的危险,于是在秦王政尚未亲政之前,秘密派遣间谍劝说秦国修筑郑国渠,目的是削弱秦国的财政能力,使其在短期内无力继续对韩进行大规模战争。可这一步却埋下了后患:郑国渠的收益很快显现,秦国的财政因此飞速上升,秦国也具备了长期对东方六国交战的资本。因此,秦王政一旦亲政,便不费太大力气就吞并了韩国。
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并非达到碾压性的优势。比如后来赵国经过胡服骑射的改革,军事上逐渐有能力与秦分庭抗礼。即使在长平之战中秦兵击败赵国的主力,取得的也只是一次相对惨胜的胜利。尽管秦王政时期得到了郑国渠的加持,秦王政对东方诸侯的征伐并非势如破竹——因为楚国仍然是秦的最大绊脚石。楚国疆域辽阔,秦军深陷其中,稍有不慎,便可能遭遇致命打击。
此外,当时的齐国仍有一定的实力,但它却把楚国视为最大的隐患。秦在楚地的初次交锋也曾遭遇重大损失,这些经历足以让齐国相信秦并不像传言中那么不可战胜。等到楚被秦彻底打败,天下只剩下残存的燕国(辽东的燕)、代国和齐国。此时的齐国才真正感到后怕,但为时已晚,往往已经错失了抵御秦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