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提到司马懿的传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邓艾。邓艾在遇到司马懿之前,不过是魏国一个不起眼的小官员。然而,因获得了司马懿的赏识,邓艾得以迅速在曹魏朝廷中步步高升,最终有了消灭蜀汉的机会。与邓艾的经历相比,今天我要讲述的王昶,同样是司马懿推举的有才之人。因此,司马懿在王昶的仕途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可称之为王昶的知遇之恩。
一
王昶,字景升,来自太原郡晋阳县。他年轻时便与同郡的王凌一同崭露头角。王凌年长一些,王昶视他为长兄,二人交情深厚。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尤其是在司马懿家族篡权后,二人各自的选择截然不同,最终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王昶选择支持司马懿,而王凌则走上了反抗之路,二人因此各自成为了历史的两端,做出了各自的选择,彼此分道扬镳。
魏文帝曹丕即位前,王昶曾在太子府担任文学职务,并且被升任为中庶子。公元220年曹丕登基之后,王昶的政治命运也随之变化。作为曹丕的旧识,王昶得到了重用,被任命为散骑侍郎,后又担任洛阳典农。洛阳当时是魏国的首都,土地树木丰盛,王昶勤勉工作,开垦了大量荒地,给百姓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表现出其治国安民的远见和责任感。
随着地位的上升,王昶被调任为兖州刺史。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继位,王昶的官职也随之晋升,封为扬烈将军,并赐封关内侯。虽然王昶身处外地任职,但始终心系朝廷和国家的命运。他认为,曹魏许多弊病承袭自秦汉时代,法律过于繁琐,百姓苦不堪言。因此,他撰写了《治论》,借古制提出了二十余条有益的制度改革建议,并还专门写了十几篇《兵书》,讨论兵法中的奇正之道,建议朝廷改进军事战略。
二
青龙四年(236年),魏明帝下诏征求贤能,要求群臣推荐各自心中的贤才。太尉司马懿看中了王昶,推荐他入朝。王昶的这一系列改革思路,显然得到了司马懿的高度认可。此后,王昶被任命为徐州任职,并封为武观亭侯,逐渐升任征南将军,成为朝廷重臣,持节督督荆州和豫州的军事事务。
王昶也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守卫疆土,尤其是地势险峻的地区,需要灵活的战略和充足的资源支持。王昶察觉到当时驻守在宛城的兵力过于分散,距离襄阳也相隔较远,兵力无法迅速调动。为此,他上表朝廷,建议开垦荒地,积蓄粮草,增强地方的自给自足能力,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有足够的粮食供给。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地诛杀了曹爽及其党羽,彻底改变了魏国的政治格局。王昶毫不犹豫地支持了司马懿的变革,他背后的太原王氏家族也选择支持司马懿,向司马家靠拢。在司马懿成为魏国实权人物后,他向大臣们征询治国的良策,王昶提出了五条治国方针,主张弘扬道德,鼓励学术发展,抑制浮华,旨在解决当时魏国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三
嘉平二年(250年),王昶进一步向朝廷上奏,建议趁孙权国力衰弱、内部动荡之际,出兵攻打东吴。他特别指出,江北地区的黔、巫、秭归、房陵等地可成为突破口,可以一举夺取这些战略要地。王昶的建议得到采纳,朝廷派遣了新城太守州泰攻打巫州、秭归和房陵,王基进攻夷陵,而王昶则亲自率兵攻打江陵。此战中王昶展现了极高的军事才能,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假象迷惑敌军,他成功地与东吴大将施绩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较量。王昶设计伏兵,并引诱吴军深入,最终以大胜告终,施绩溃逃,王昶的战果颇为辉煌。
此战胜利后,王昶的功劳得到了司马懿的高度评价,他被任命为征南大将军,并晋封为京陵侯。同时,王基和州泰也因战功受到嘉奖。王昶的政治和军事声望迅速攀升,成为司马懿的亲信之一。
然而,与王昶一同崛起的王凌却选择了反叛,他在公元251年起兵反抗,史称“淮南一叛”。尽管如此,王凌很快便被司马懿击败,而王昶则在这一过程中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王昶继续效忠司马懿,协助解决了多次内外的叛乱,确保了司马懿家族的稳固权力。
四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王昶屡次获得升职,并在“淮南二叛”和“淮南三叛”中屡立战功。他带领军队在关键时刻压制了诸葛诞的叛乱,并使得东吴未能对魏国构成实质威胁。公元258年,司马昭上台后,王昶因功被加封为司空,并继续负责镇守东南边疆。
王昶的仕途在司马懿家族的支持下达到巅峰,他不仅在军事上屡创佳绩,在治国理政上也有卓越贡献,成为三国历史中一位重要而不可忽视的政治与军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