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再看美国,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那种曾经刻在脸上的“天选之子”般的自信,正在一点点消退。过去的它,习惯了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当“老大”,并且屡战屡胜:不论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还是后来的德意志与日本,再到冷战时期的苏联,全都被它击败过。这样的底气从何而来?翻开家底便能明白:七百万吨以上的海军规模,十一支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上万架先进战机,以及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放在从前,地球上哪个角落有点风吹草动,它都觉得自己有资格伸手干预。
因此,最初面对中国时,它眼神中还带着几分轻蔑,仿佛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者,只需稍微施压,对方便会退让。从2018年起,它相继发动贸易战、科技战、舆论战,几乎能用的手段都用过。然而几年下来,一个尴尬的事实摆在眼前:许多曾经屡试不爽的招数,这次并没有发挥预期作用。政策轮番推出,结果却与设想大相径庭。于是,它们开始自问: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一位俄罗斯军事评论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的焦虑,并不是因为对手咄咄逼人,而是因为这一次遇到的,是一个在体量、底蕴和发展路径上,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对手的存在。他用了几个“前所未有”来概括。首先是历史维度的差异。美国过去面对的对手,无论是德国还是苏联,都属迅速崛起的新兴强权,历史包袱轻。但如今面对的,却是一个延续五千年文明、文化传承从未中断的古国。这里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崛起,更像是一场文明的复兴。西方学界也越来越多地用“文明回归”来理解,而不再仅仅盯着GDP的数字变化。
第二个“前所未有”,是人口规模。苏联巅峰时期人口不过三亿,美国如今也差不多。但中国以十四亿人口打底,其超大规模社会意味着内部市场就能自我循环,支撑起庞大的经济体量。人才储备、科研团队、产业纵深,全部远超以往任何对手。这颗星球上未来恐怕难再出现一个在规模上能与之比肩的新兴力量。
除了这些“背景”,真正让美国战略界棘手的,是中国在现实世界中已成长出的三块“筋骨”。
第一是产业体系。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靠几家明星科技企业,而是要有完整且自主的工业链条。中国从最基础的原材料、最细小的零部件,到高精尖装备与超级工程的建造,再到配套的服务体系,应有尽有,堪称一部活的工业百科。长三角、珠三角夜晚灯火通明的厂区,就是“世界工厂”的缩影。最新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将稳定在全球的35%以上,是美国的两倍有余。光造船业,中国的产能已是美国的232倍。这意味着在工业肌肉层面的竞争,美国已难以同台较量。它尝试“再工业化”,结果却是工厂建设困难、熟练工匠短缺,产业空心化的代价显露无遗。
第二是科技。很多人喜欢说“弯道超车”,但更贴切的说法是“换道领跑”。在通信领域,中国的5G基站已占全球七成,覆盖至县城乃至乡镇,而6G专利申请数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当美国还在为5G覆盖不均担忧时,中国已在筹划6G的未来图景。新能源产业更是如此,每售出十辆新能源车,六辆以上来自中国品牌。无论是电池、整车,还是充电网络,都形成了完整生态。芯片虽在最顶尖领域仍有差距,但在成熟工艺上已基本实现自给,并且科研攻关从未停歇。举国体制结合庞大市场,提供了独特的研发优势,这是资本驱动型模式难以比拟的。
第三是战斗力量。这不仅仅是硬件——虽然海军航母、055大驱、歼-20等新锐装备已引人瞩目,更重要的是“软件”,即国家的动员能力与社会的韧性。美国的传统手段,比如金融霸权、舆论操控、产业链封锁、拉拢盟友结圈子,遇到一个市场足够大、产业链足够完整、社会足够有耐性的对手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贸易战的结局就是例证:关税抬高了美国家庭20%的生活成本,反而自伤更重。
更让美国战略家焦虑的是,中国不是单一维度的对手。苏联强于军事却经济薄弱,日本、德国经济发达却依赖美国的庇护。而今天,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经济、科技、军事全面发展的国家。这意味着对手既能造血,又能抗压,就像一个战场上的选手,攻防兼备、耐力惊人,旧有的战术剧本难以奏效。
当美国还在因两党纷争而陷入预算僵局,甚至政府关门时,中国的高铁线路可能已规划并动工;当硅谷还在为下一个风口争论不休时,中国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正在攻克真正的“卡脖子”难题。于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战略家开始承认:在遏制中国崛起这件事上,他们可能已经错过了机会窗口。
然而,对我们自身而言,没有必要因为对方的一句“没希望了”而自满。大国崛起,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几代人脚踏实地、日复一日的努力。真正需要做的,是不断补齐科技短板,让百姓生活日益改善,踏实解决内部问题。只要方向正确,节奏不乱,外部的风浪再大,也动摇不了前进的航船。
归根结底,历史大势浩浩荡荡。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和十四亿人民的国家重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本身就是无法阻挡的潮流。美国战略家的悲观,只是这股历史洪流冲击旧秩序时溅起的浪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