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决定派出50万大军对岭南地区进行征伐,以实现对南方的战略控制。这次征战持续了整整五年,终于在公元前214年,秦军成功平定了岭南的叛乱,随后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三个郡,为秦朝的治理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岭南地区重新安抚的过程中,赵佗向秦始皇请求迁移50万居民到岭南,以便于发展和镇压潜在的异议。然而,随着平定岭南的盛筵还未散去,5年后的公元前209年,秦朝内部却爆发了令人震惊的农民大起义,使得中原地区陷入了动荡与混乱之中。
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开始,到秦朝的覆灭,仅仅过去了三年的时间。然而,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拥有数十万士兵的岭南军团却没有北上援救秦朝,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首先,秦二世胡亥的昏庸无能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在大泽乡起义刚刚爆发不久,各地纷纷响应,甚至包括之前的六国余孽,也趁机发起叛乱,导致局势一片混乱。在此危机时刻,胡亥竟然对起义的威胁毫无警觉,认为根本没有人敢反抗这个强大的秦朝,竟反对派兵镇压起义的呼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位名叫叔孙通的大臣却趁机迎合胡亥,谄媚地表示,秦朝在胡亥的领导下,法度森严,百姓生活富足,绝对不会出现造反的情况。叔孙通的这种言辞无疑是进一步增强了胡亥的自信,胡亥随后询问大臣们关于陈胜和吴广的起义问题。当一些大臣表态认为他们是叛贼,另一些则称之为普通盗贼时,胡亥便对那些认为是反叛者的官员进行了惩罚。这种愚钝的决策处理直接导致了秦朝未能及时调动军队去镇压起义军,使得叛军日渐壮大。此外,岭南与咸阳路途遥远,既然皇帝并未发出勤王的命令,当地的秦军自然无从知晓继续北上的理由。
其次,胡亥身边还有一个极为阴险的权臣赵高。赵高为了实现自己掌握权力的野心,促使胡亥专注于享乐,而让一切朝政事务都由他来操控。因为害怕胡亥了解起义军声势日益壮大的真相,赵高谎称天下太平,实际上却暗中将朝廷中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大臣清除得干干净净。他极其巧妙地策划了“指鹿为马”的事件,以此来试探大臣们对自己的忠诚程度。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始皇曾任命的首任南海郡尉任嚣。在得知中原已然陷入动乱之际,任嚣却在思索如何利用岭南的险峻地形,剥夺与中原之间的联系,企图建立起一个割据政权。综合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驻扎在岭南的众多秦军在秦朝危机四伏之际未能向北进发。胡亥在情势严峻,陈胜的军队已逼近咸阳之时,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幸得章邯及时提出释放骊山的囚徒出战抗敌,若不是如此,陈胜的军队恐怕早已攻入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