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多次北伐中原,但最终因长期的劳累与积病,于公元234年去世,享年54岁,地点是在五丈原。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并没有在短时间内灭亡,而是坚持到了公元263年,差不多整整三十年。对此,我认为,蜀汉能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几十年里坚守,和他生前所培养的一批优秀人才有着直接的关系。诸如姜维、蒋琬、费祎、董允等人,都是诸葛亮对刘禅的亲自推荐与提拔,这些忠臣良将共同为蜀汉的延续贡献了力量。
今天,我想特别谈谈胡济——一位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他也曾获得诸葛亮的高度评价。不过,胡济作为最后一任汉中都督,他的知名度显然无法和魏延、吴懿、王平等先前的都督相比。而且,胡济的结局也没有确凿的记载,关于他的历史评价一直存在不小的争议。
一、胡济的早年经历
胡济出身于荆州义阳郡,按照我的理解,他应该是刘备在投靠刘表之后所引入的人才。考虑到胡济的年纪,他显然比黄忠、魏延等荆州籍将领要年轻。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了蜀汉。而诸葛亮也在这时被任命为丞相,胡济则担任了丞相主簿一职,主要负责协助诸葛亮处理文书事务。胡济因敢于直言,屡次得到诸葛亮的赞赏。诸葛亮曾将他与崔州平、徐庶、董和等人并列,认为他们都是可以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忠诚朋友。胡济因此获得了诸葛亮的器重,并逐步得以提拔,先后担任了行中参军和昭武中郎将等职务。
公元231年,因李严在粮草运输方面的不正当行为,导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不得不撤军。回到成都后,胡济与诸葛亮共同上奏刘禅,建议罢免李严。尽管他和诸葛亮的关系非常亲密,但胡济并未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从这一点来看,胡济更像是诸葛亮的参谋,而不是实际的指挥官。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时,始终没有让胡济出任战场指挥官。毕竟,之前马谡的失败已经为诸葛亮敲响了警钟。
二、胡济的中期职务与汉中之任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胡济被任命为中典军,并被封为成阳亭侯。蒋琬、费祎等人在主持蜀汉政务时,胡济因其忠诚与能力获得了刘禅的青睐,被晋升为中监军和前将军。值得注意的是,在蜀汉后期,由于人才的流失,不少非武将出身的官员,像胡济这样的文官,也被赋予了兵权,参与了国家的军事事务。
公元248年,第三任汉中都督王平去世,刘禅决定由胡济接替这一重要职位,担任蜀汉最后一任汉中都督。胡济在这一岗位上表现出了相当的军事才能,期间也屡次立下战功,因此被封为镇西大将军。
然而,胡济并非没有过失。公元256年,姜维为了北伐曹魏,与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师,共同围歼邓艾。然而,胡济没有按时到达,导致姜维孤军奋战,最终在段谷之战中被邓艾击败。令人意外的是,胡济并没有因此受到严重惩罚,反而被刘禅封为右骠骑将军,进一步提升了职务。
三、胡济的晚期与蜀汉的衰败
骠骑将军在三国时期是一个非常显赫的职务,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霍去病便是第一任骠骑将军。在胡济之前,马超也曾被刘备封为骠骑将军。因此,胡济在此时已经成为蜀汉仅次于姜维的第二号人物。这个职务标志着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地位。
公元258年,姜维提出了新的汉中防御策略,他计划放敌军进入阳平关,然后蜀汉将士退守汉、乐二城,最终实现围歼敌军的目标。胡济被指派执行这一部署。但遗憾的是,姜维的这一战略虽然具有一定的深度,却未能逆转蜀汉的命运。相反,姜维的策略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公元263年,魏国的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此战,钟会和邓艾等魏国大将先后出兵,最终成功攻破了蜀汉的防线,导致了蜀汉的彻底崩溃。
胡济的命运和蜀汉的兴衰息息相关,他既是蜀汉最后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亲身参与者。尽管胡济在蜀汉末期担任了重要职务,但他的功过仍然受到后世的不同评价,而蜀汉的灭亡也标志着三国时代的结束。
下一篇:美国人的历史 PDF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