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比唐朝更能打吗?史书如何记载,其中战绩胜率已给出答案
创始人
2025-10-01 02:31:40
0

在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心目中,宋朝的形象一直不是特别好,什么“积贫积弱”、“懦弱无能”一类的词,几乎都能跟宋朝扯上关系。

更有人直接给宋朝起了个谐音外号:“怂朝”,用以讽刺整个大宋三百年的军事无能,以及面对异族屈膝跪舔的姿态。

前几年一本叫做《铁血强宋》的书中称“通过史料中找到的数据,分析出宋朝军队对外作战胜率高达70%,而唐朝军队的对外胜率仅有30%”,两相对比,大概得出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比唐朝更强”的结论。

别说,乍一看好像有理有据,连百分比都用上了,到底是真是假?难道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真的比唐朝军队更强吗?

赵匡胤是怎么打造宋军的?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之前是著名的乱世五代十国。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短短半个世纪,北方就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朝更迭,南方更是前后十个政权相互厮杀,妥妥一幅“大中华吃鸡锦标赛”的场面。

那么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四个字:“武人乱政”。

更确切的说,是从唐末黄巢之乱开始,各地藩镇的骄兵悍将自行其是,节度使视皇权为无物,牙将和牙兵又不把节度使放在眼里。以下犯上的局面比比皆是,社会的秩序更是荡然无存,可以说整个五代十国,华夏大地上都是一片生灵涂炭的惨状。

而且以咱们千年后的上帝视角来看,两宋三百年时间,妥妥的华夏正统王朝。但是你要站在赵匡胤刚刚登基的时间节点,大概率会觉得老赵家可能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人家李存勖也好,郭威也罢,哪个不是能征善战的帝王?可他们天下坐稳了吗?凭啥你赵匡胤就能把皇位传下去呢?

所以后来赵匡胤打造宋朝军队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很多人一厢情愿认为的,要让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或者“布国威于四方”。

相反,在赵匡胤眼里,天下混乱的根源恰恰就是军队太能打了,武人的地位太高了,所以要想天下稳定和平发展,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军队消停下来,让武力回归到朝廷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要搞诸如“杯酒释兵权”这类活动的原因,不是他老赵不想学刘邦杀功臣,而是杀不动、不敢杀,人家都是手里有兵的军头,你只是军头的盟主,谁怕谁啊?只能通过怀柔政策,用金钱赎买的方式把对方手里的兵权分批次拿回到自己手中。

而用这种温和手段解决问题,也就为后来赵匡胤打造宋朝军队“强干弱枝”的基本理念埋下了伏笔。“强干弱枝”四个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那就是位于中央的禁军,实力是最强的,被赵匡胤亲自掌握。而地方上的军队,实力则很一般,被称为“厢军”,虽然也是常备军,但基本上也就负责一些地方上的安保工作。

此外还有民兵性质的乡兵,平时耕田,遇到重大军事行动就跟厢军一起整编活动,战斗力比起厢军就更次一等了。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这个做法,确实完美解决了自唐末以来,历经了五代十国的武人乱政问题。所有精兵都在中央,地方上都是老弱病残,就算地方上的节度使有野心,凭手里那点战斗力还能干什么呢?

不仅如此,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军队,还完美解决了另一个困扰前朝的大麻烦,那就是农民起义。宋代历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曾经对宋朝军队的成分构成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制以队伍,束以法令。”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宋朝军队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征集社会闲散人员入伍当兵,挑选里面看着能打的编入禁军,不能打的编入厢军,让他们吃朝廷的皇粮。而这些人一旦被收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被大大削弱,都进体制内了,谁还想造反?

所以赵匡胤自己也为自己的这个“天才想法”感到自豪,宋代文学家晁说之的《嵩山文集》就讲过,赵匡胤曾经专门在宰相赵普面前炫耀问,啥事可以“利百代”?看到大家都说不出来答案,赵匡胤自己就说,只有养兵可以“利百代”,后面还跟了解释:

“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生变,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赵匡胤费尽心机打造出的这套“强干弱枝”的宋军体系,固然让宋朝避免了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代,但同样也让宋朝在面对异族时屡屡受制,常年吃瘪。

“宋军胜率高”的背后真相

其实在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它所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此时的宋朝,从地缘来看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几十年前石敬瑭的卑躬屈膝,导致了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了辽国,只要辽国骑兵突破了黄河一线,那就是千里平原,这让宋朝首都开封在面对辽国南下入侵的时候,几乎无险可守。

当然,赵匡胤也是想过解决办法的,那就是迁都到洛阳,因为洛阳周围地势险要,比起开封来说,有“山川之利”。

可还没等赵匡胤执行这个打算,他就驾崩了,接替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兄终弟及这个事,本来就不太符合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传承常态,更何况赵光义即位还有个“烛影斧声”的传言,这导致了赵光义执政相当不自信,总想要憋着一口气证明自己比哥哥强。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拿回幽云十六州,于是赵光义就带着当时宋朝最精锐的中央军,学习大哥亲征辽国。但事实证明赵光义在军事上确实是键盘侠水平,高粱河之战和后来的雍熙北伐,两次骚操作,结果把宋朝开国的那群精锐中央军全葬送掉了。

而失去了这群开国精兵之后,赵匡胤“强干弱枝”的宋军体系立刻暴露出了自己的短板。要知道想打造出一支精兵,最需要的就是作战经验的传承,可这一下子,宋朝能打的军队全没了,中央精锐一朝丧尽,地方上又全是老弱病残,宋军一时间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也就是在此之后,宋朝军队彻底失去了进攻的能力,面对辽国后来的入侵,只能打防御反击战。

而且赵光义越是无法拿回幽云十六州,就越不能执行哥哥曾经的政治方针,迁都洛阳,这不更证明了自己比哥哥水平差得多,甚至要靠搬家来躲避敌人吗?

因此在赵匡胤之后,从赵光义开始,北宋历代皇帝应对辽国的基本策略除了签订和议送岁币,就是在边境上修碉堡,以此来防备辽国长驱直入威胁首都开封。

这招也不能说没有效果,因为辽国的主力就是骑兵,野战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总不可能骑着马去爬城墙吧?而且有这些碉堡在自己后方,辽国也是不敢直接深入宋朝腹地的,万一里面的宋军冲出来里应外合,把自己包了饺子怎么办?

但同样的,辽国骑兵打不进碉堡,宋军也不敢出来作战,所以北宋一百多年,相当多的小规模冲突能够取得胜利,本质上属于“击溃战”。

也就是说龟缩在碉堡里跟对方拼消耗,等到对方消耗不过了就主动选择撤军,那当然也是赢,胜率显然也更高,但这种赢,对于辽国的有生力量起不到任何打击的作用。对方打不赢就跑,下次还可以再来,到底谁占据主动,一目了然。

唐朝军队为什么能打?

与宋朝截然相反,唐朝的军事制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唐朝对外会有极为辉煌的战绩。

唐朝早期的军事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府兵制”。当然府兵制并不是唐朝才出现的,它最早诞生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由当时西魏的实际执政者宇文泰所创立。

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担任府兵的士兵平时有属于自己的田地,这些田地由朝廷直授,平时的收入产出也直接供应给府兵,府兵用这些钱来养活自己包括置办基础的军需物品。

这样到了作战的时候,朝廷只需要负责粮饷的运输,其他的都交给府兵自己,极大减少了战争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府兵即使在和平年代,也要定期接受负责管理他们的折冲府训练,这样也就保证了府兵本身的战斗力不至于削弱。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府兵的兵源,基本上都是所在地区的“良家子”,也就是当地富农或者是中小地主的子女,这些人本身就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并且还有对朝廷和乡土的荣誉感,他们在作战的时候,也会有敢于战斗的勇气和信念。

所以我们发现,在唐朝初期,采用府兵制体系下的兵源作战,让唐朝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唐太宗时期消灭东突厥和薛延陀;唐高宗时期消灭西突厥、高句丽等等战绩,基本上都是灭国之战。当然另一方面,从数据上看,唐朝军队的胜率确实不如宋朝军队,毕竟唐朝周边能灭的国家并不算太多,而灭国之后,边境也趋于稳定,没有那么多异族敢来挑衅大唐的威望。唐军能够刷战绩的机会,显然也少于整天在边境上打防御反击的宋军了。

但是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把敌人有生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和防御反击战,到底谁的含金量更高。

另外,唐朝对外用兵作战,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极为少见的特点,那就是敢于大量启用异民族的仆从军。比如唐太宗时期消灭高昌,就大量启用了投降过来的东突厥部队。到了唐玄宗年间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大唐军队和阿拉伯帝国硬碰硬,虽然唐朝最后惜败,但实际上唐军自身只有几千人,剩下的数万人也基本上都是葛逻禄人和拔汉那人组成的联合军。

敢于这么做的核心,也是唐朝军队自己有真正的底气,相信自己的战斗力足以威压异族,从这点也能看出,如果不是唐朝真的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这支军队是绝对不可能有这种自信心和胸怀的。

跟这点类似的,还有初唐和盛唐的唐朝军队中,充斥着大量出身于异族的藩将。比如出身于铁勒族的契苾何力、出身于百济的黑齿常之、出身于突厥族的哥舒翰、出身于高句丽的高仙芝,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契丹族的李光弼。这些人虽然不是汉族人,但是他们对于唐朝的归属感,却完全不亚于汉族将领,甚至他们展现出的忠诚还超过了不少汉族将领。

这点其实也来源于唐朝国力强大,以及军队实力卓越所带来的影响,毕竟对于这些边境的部族来说,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让他们打心底里折服。如果唐军真的不堪一击,他们也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唐军的指挥和领导,并且还成为唐朝军队中的一员。

所以说,相比较宋军,唐朝毫无疑问才是真正战斗力更强的王朝,而且唐朝对外的战斗力跟它的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越是对外胜利,那么就对各民族更加包容,越包容其他的民族,这些民族的人才也更能为唐朝所用,从而帮助唐朝取得更多的胜利,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与之相反,宋朝则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收缩和保守的政策,所以伴随着军队的弱势,国家实力也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崛起,没有崛起的国家,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了。

相关内容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北省...
国庆中秋假日期间,全省大部时段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总体利于出行。假...
2025-09-30 13:09:45
购房补贴、定向礼包,多地“...
来源:新京报 恰逢“金九银十”,多地政府推出购房优惠政策,拿出“真...
2025-09-30 13:08:52
十一国庆节长假大家都去哪里...
国庆假期的出行选择早已多元分化,有人奔赴热门地标感受家国氛围,有人...
2025-09-30 13:08:43
景区缺客流数据?票务管理信...
景区经营者常常抱怨:“客流数据太模糊,根本不知道哪天人多、哪天人少...
2025-09-30 13:08:22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主要负责同...
日前,中共中央决定:王伟中同志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委员、常委、书记,...
2025-09-30 13:07:42
四川眉山黑山石组合堆叠 眉...
天然黑山石,这枚大地淬炼的刚毅诗行,以其独特的外在之美、坚韧的内在...
2025-09-30 13:06:57
革命文物丰富了中华文明标识...
章舜粤 战地记者沙飞拍摄的《战斗在古长城》,画面为1938年春守...
2025-09-30 13:06:49
原创 ...
宫女,又称宫人,依据她们的职责和地位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负责...
2025-09-30 13:06:33
原创 ...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的昌平区,自清朝入关后,清政府为了维护与汉人关系,...
2025-09-30 13:06:32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51年,大汉奸黄标被判死刑,到了刑场,黄标却很不甘心:“我每个月给新四军送了20万银元,却被当成...
原创 张... 在那一代武将之中,谁也不是谁的第二,谁也不愿被人轻视。这些人物的气质似乎早已被锻铸成傲骨,面对自身的...
侯君集:他是玄武门之变大功臣,... 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当初追随他一同打天下的多位功臣,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
曹操大将徐晃被颜良打败后,为何... 在三国之中,名将豪杰层出不穷,其中不乏在战场上一骑当千的人物。但是在战场不是游戏,即使再强的名将,在...
原创 床... 唐代的家具文化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一环,位于中古社会发展的巅峰,代表了当时的经济繁荣、文化繁盛和社会变...
原创 曾... 文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仅为个人观点的思考与尝试,意在抛砖引玉...
原创 为... 在世界历史上,俄国的十月革命,被视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那么,为什么十月革命具备这样的划时代意义? 其...
原创 诸... 前言 诸葛亮在年轻时便声名远扬,成为世人瞩目的才子。首度推崇他的人是南阳的名士司马徽,字惠明。惠明先...
清政府给列强赔款的4亿5000... 《——【·前言·】——》 清政府给列强赔了4.5亿两白银,放到现在大概值两千多亿人民币。光这笔钱就能...
原创 你... 在人们的印象中,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的领导地位,自此毛主席就一直处在第一领导的位置。 可在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