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心目中,宋朝的形象一直不是特别好,什么“积贫积弱”、“懦弱无能”一类的词,几乎都能跟宋朝扯上关系。
更有人直接给宋朝起了个谐音外号:“怂朝”,用以讽刺整个大宋三百年的军事无能,以及面对异族屈膝跪舔的姿态。
前几年一本叫做《铁血强宋》的书中称“通过史料中找到的数据,分析出宋朝军队对外作战胜率高达70%,而唐朝军队的对外胜率仅有30%”,两相对比,大概得出了“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比唐朝更强”的结论。
别说,乍一看好像有理有据,连百分比都用上了,到底是真是假?难道宋朝军队的战斗力,真的比唐朝军队更强吗?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宋朝之前是著名的乱世五代十国。
自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到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短短半个世纪,北方就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朝更迭,南方更是前后十个政权相互厮杀,妥妥一幅“大中华吃鸡锦标赛”的场面。
那么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四个字:“武人乱政”。
更确切的说,是从唐末黄巢之乱开始,各地藩镇的骄兵悍将自行其是,节度使视皇权为无物,牙将和牙兵又不把节度使放在眼里。以下犯上的局面比比皆是,社会的秩序更是荡然无存,可以说整个五代十国,华夏大地上都是一片生灵涂炭的惨状。
而且以咱们千年后的上帝视角来看,两宋三百年时间,妥妥的华夏正统王朝。但是你要站在赵匡胤刚刚登基的时间节点,大概率会觉得老赵家可能是五代之后的第六代,人家李存勖也好,郭威也罢,哪个不是能征善战的帝王?可他们天下坐稳了吗?凭啥你赵匡胤就能把皇位传下去呢?
所以后来赵匡胤打造宋朝军队的思路,根本就不是很多人一厢情愿认为的,要让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或者“布国威于四方”。
相反,在赵匡胤眼里,天下混乱的根源恰恰就是军队太能打了,武人的地位太高了,所以要想天下稳定和平发展,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让军队消停下来,让武力回归到朝廷手中。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匡胤要搞诸如“杯酒释兵权”这类活动的原因,不是他老赵不想学刘邦杀功臣,而是杀不动、不敢杀,人家都是手里有兵的军头,你只是军头的盟主,谁怕谁啊?只能通过怀柔政策,用金钱赎买的方式把对方手里的兵权分批次拿回到自己手中。
而用这种温和手段解决问题,也就为后来赵匡胤打造宋朝军队“强干弱枝”的基本理念埋下了伏笔。“强干弱枝”四个字,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那就是位于中央的禁军,实力是最强的,被赵匡胤亲自掌握。而地方上的军队,实力则很一般,被称为“厢军”,虽然也是常备军,但基本上也就负责一些地方上的安保工作。
此外还有民兵性质的乡兵,平时耕田,遇到重大军事行动就跟厢军一起整编活动,战斗力比起厢军就更次一等了。
不得不说,赵匡胤的这个做法,确实完美解决了自唐末以来,历经了五代十国的武人乱政问题。所有精兵都在中央,地方上都是老弱病残,就算地方上的节度使有野心,凭手里那点战斗力还能干什么呢?
不仅如此,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军队,还完美解决了另一个困扰前朝的大麻烦,那就是农民起义。宋代历史学家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曾经对宋朝军队的成分构成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是以天下失职、犷悍之徒,悉收籍之。伉健者迁禁卫,短弱者为厢军,制以队伍,束以法令。”
这段话翻译过来大意就是,宋朝军队的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征集社会闲散人员入伍当兵,挑选里面看着能打的编入禁军,不能打的编入厢军,让他们吃朝廷的皇粮。而这些人一旦被收编,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被大大削弱,都进体制内了,谁还想造反?
所以赵匡胤自己也为自己的这个“天才想法”感到自豪,宋代文学家晁说之的《嵩山文集》就讲过,赵匡胤曾经专门在宰相赵普面前炫耀问,啥事可以“利百代”?看到大家都说不出来答案,赵匡胤自己就说,只有养兵可以“利百代”,后面还跟了解释:
“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生变,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然而,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完美无缺,赵匡胤费尽心机打造出的这套“强干弱枝”的宋军体系,固然让宋朝避免了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代,但同样也让宋朝在面对异族时屡屡受制,常年吃瘪。
其实在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它所面对的最大对手,就是北方由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此时的宋朝,从地缘来看并不占据优势,因为几十年前石敬瑭的卑躬屈膝,导致了幽云十六州被割让给了辽国,只要辽国骑兵突破了黄河一线,那就是千里平原,这让宋朝首都开封在面对辽国南下入侵的时候,几乎无险可守。
当然,赵匡胤也是想过解决办法的,那就是迁都到洛阳,因为洛阳周围地势险要,比起开封来说,有“山川之利”。
可还没等赵匡胤执行这个打算,他就驾崩了,接替他皇位的是他的弟弟赵光义。兄终弟及这个事,本来就不太符合中国封建王朝的权力传承常态,更何况赵光义即位还有个“烛影斧声”的传言,这导致了赵光义执政相当不自信,总想要憋着一口气证明自己比哥哥强。
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拿回幽云十六州,于是赵光义就带着当时宋朝最精锐的中央军,学习大哥亲征辽国。但事实证明赵光义在军事上确实是键盘侠水平,高粱河之战和后来的雍熙北伐,两次骚操作,结果把宋朝开国的那群精锐中央军全葬送掉了。
而失去了这群开国精兵之后,赵匡胤“强干弱枝”的宋军体系立刻暴露出了自己的短板。要知道想打造出一支精兵,最需要的就是作战经验的传承,可这一下子,宋朝能打的军队全没了,中央精锐一朝丧尽,地方上又全是老弱病残,宋军一时间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局面。
也就是在此之后,宋朝军队彻底失去了进攻的能力,面对辽国后来的入侵,只能打防御反击战。
而且赵光义越是无法拿回幽云十六州,就越不能执行哥哥曾经的政治方针,迁都洛阳,这不更证明了自己比哥哥水平差得多,甚至要靠搬家来躲避敌人吗?
因此在赵匡胤之后,从赵光义开始,北宋历代皇帝应对辽国的基本策略除了签订和议送岁币,就是在边境上修碉堡,以此来防备辽国长驱直入威胁首都开封。
这招也不能说没有效果,因为辽国的主力就是骑兵,野战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总不可能骑着马去爬城墙吧?而且有这些碉堡在自己后方,辽国也是不敢直接深入宋朝腹地的,万一里面的宋军冲出来里应外合,把自己包了饺子怎么办?
但同样的,辽国骑兵打不进碉堡,宋军也不敢出来作战,所以北宋一百多年,相当多的小规模冲突能够取得胜利,本质上属于“击溃战”。
也就是说龟缩在碉堡里跟对方拼消耗,等到对方消耗不过了就主动选择撤军,那当然也是赢,胜率显然也更高,但这种赢,对于辽国的有生力量起不到任何打击的作用。对方打不赢就跑,下次还可以再来,到底谁占据主动,一目了然。
与宋朝截然相反,唐朝的军事制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唐朝对外会有极为辉煌的战绩。
唐朝早期的军事制度,就是大名鼎鼎的“府兵制”。当然府兵制并不是唐朝才出现的,它最早诞生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由当时西魏的实际执政者宇文泰所创立。
府兵制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担任府兵的士兵平时有属于自己的田地,这些田地由朝廷直授,平时的收入产出也直接供应给府兵,府兵用这些钱来养活自己包括置办基础的军需物品。
这样到了作战的时候,朝廷只需要负责粮饷的运输,其他的都交给府兵自己,极大减少了战争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府兵即使在和平年代,也要定期接受负责管理他们的折冲府训练,这样也就保证了府兵本身的战斗力不至于削弱。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府兵的兵源,基本上都是所在地区的“良家子”,也就是当地富农或者是中小地主的子女,这些人本身就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并且还有对朝廷和乡土的荣誉感,他们在作战的时候,也会有敢于战斗的勇气和信念。
所以我们发现,在唐朝初期,采用府兵制体系下的兵源作战,让唐朝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战绩:唐太宗时期消灭东突厥和薛延陀;唐高宗时期消灭西突厥、高句丽等等战绩,基本上都是灭国之战。当然另一方面,从数据上看,唐朝军队的胜率确实不如宋朝军队,毕竟唐朝周边能灭的国家并不算太多,而灭国之后,边境也趋于稳定,没有那么多异族敢来挑衅大唐的威望。唐军能够刷战绩的机会,显然也少于整天在边境上打防御反击的宋军了。
但是明眼人也都看得出来,把敌人有生力量彻底消灭的歼灭战和防御反击战,到底谁的含金量更高。
另外,唐朝对外用兵作战,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极为少见的特点,那就是敢于大量启用异民族的仆从军。比如唐太宗时期消灭高昌,就大量启用了投降过来的东突厥部队。到了唐玄宗年间著名的怛罗斯之战,大唐军队和阿拉伯帝国硬碰硬,虽然唐朝最后惜败,但实际上唐军自身只有几千人,剩下的数万人也基本上都是葛逻禄人和拔汉那人组成的联合军。
敢于这么做的核心,也是唐朝军队自己有真正的底气,相信自己的战斗力足以威压异族,从这点也能看出,如果不是唐朝真的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果,这支军队是绝对不可能有这种自信心和胸怀的。
跟这点类似的,还有初唐和盛唐的唐朝军队中,充斥着大量出身于异族的藩将。比如出身于铁勒族的契苾何力、出身于百济的黑齿常之、出身于突厥族的哥舒翰、出身于高句丽的高仙芝,以及平定安史之乱的最大功臣,契丹族的李光弼。这些人虽然不是汉族人,但是他们对于唐朝的归属感,却完全不亚于汉族将领,甚至他们展现出的忠诚还超过了不少汉族将领。
这点其实也来源于唐朝国力强大,以及军队实力卓越所带来的影响,毕竟对于这些边境的部族来说,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让他们打心底里折服。如果唐军真的不堪一击,他们也不可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唐军的指挥和领导,并且还成为唐朝军队中的一员。
所以说,相比较宋军,唐朝毫无疑问才是真正战斗力更强的王朝,而且唐朝对外的战斗力跟它的包容性是相辅相成的,越是对外胜利,那么就对各民族更加包容,越包容其他的民族,这些民族的人才也更能为唐朝所用,从而帮助唐朝取得更多的胜利,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与之相反,宋朝则从一开始就采取了收缩和保守的政策,所以伴随着军队的弱势,国家实力也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崛起,没有崛起的国家,自然也就不可能再培养出一支强大的军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