誉塞天下 文义冠时
梁肃(753年—793年),字宽中,安定临泾(今甘肃泾川县)人,世居陆浑(今河南嵩县),中唐著名文学家。安定梁氏自汉魏以来一直“家贵门盛”(《右补阙翰林学士梁君墓志》),梁肃家也是世代为官,其五代祖梁毗为刑部尚书,高祖梁敬、曾祖梁愕都任右台侍御史,祖父梁昱任邱县令,父亲梁逵任太子府兵曹参军。幼年时,梁肃曾因安史之乱而跟随家人避难于吴越。
大历九年(774年),古文家独孤及任常州刺史。独孤及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文章影响较大,后来的梁肃、崔元翰、权德舆、韩愈等古文家都拜独孤及为师,所以,独孤及对古文运动有实质的推动之功。梁肃拜独孤及为师,基本奠定了自己的生平志业,是其人生的关键一步。所以,他对独孤及感念终身,在独孤及卒后,将其遗文汇为一编,名为《毘陵集》,并撰写《祭独孤常州文》以怀念。
梁肃仕途相对简单,也比较短。建中元年(780年),梁肃考中文辞清丽科。这是唐代诗赋取士的科目之一,梁肃因此被遴选为校书郎,随后又被宰相萧复推荐为右拾遗,但梁肃都以母亲年高而未到任。两年后,名臣杜佑推荐梁肃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管书记之任”,因该职事务繁杂,梁肃不堪其任,也未到任。
贞元五年(789年),梁肃终于实实在在地走马上任了,出任监察御史。监察御史事务相对不太剧杂,比较适合梁肃这样的文人。不久,梁肃又转任翰林学士、皇太子诸王侍读、史馆修撰。这应该是文职中特别清要显美的职位了。翰林学士修撰,其实不仅仅是编书、著书,还要记录皇帝言行,有时候也给皇帝讲经史;因为多数时间都是围绕皇帝转,所以迁升机会就多。
梁肃还有一个兼职:皇太子诸王侍读,即陪太子读书。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美差。太子是国家储君,如果能得到太子的高度认可,那太子登基后,陪读的师傅完全就可能平步青云、飞黄腾达。所以,从本次任职来看,年近不惑的梁肃自从科举考中后蛰伏十年,刻苦读书,勤奋作文,赢得了极好的声誉,因此,才能赢得朝廷的信任,委任以清要显美之职,“典文章于近署,垂劝戒于东观”。
梁肃是如何赢得如此美好的声誉呢?主要靠文章。梁肃拜独孤及为师,进入到古文作者的行列。在当时,古文确实是方兴未艾。自唐开元以来就诗赋取士,诗、赋占据了显眼位置,文章创作受到的重视不够。而且,通行文章中骈对居多,文辞华丽,思想性和厚重度不够。独孤及、萧颖士等人则倡导研习儒家经典,学习其文风,传承其思想,进而改变时下的骈对文风。这一变革,恰恰应和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内在要求,所以就有许多士子跟随而来。李华、梁肃、陆贽、崔元翰、权德舆、李翱、韩愈、孟郊、李观、李绛等,都随着这条路子,其中陆贽、李翱、韩愈等人都是大手笔,尤其是韩愈,蔚为百代文宗。
在这个过程中,梁肃也算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他以文章之美得陆贽赏识,而陆贽正是梁肃短暂仕途中主持朝廷的关键人物,陆贽需要梁肃的辅助,梁肃借陆贽而实现更好的自我期待,尤其是文章方面的志同道合与积极推阐。这可从李翱、韩愈等人的文章看出。李翱《感知己赋》:
是时梁君之誉塞天下,属词求进之士,奉文章造梁君门下者,盖无虚日。
很明显,梁肃文章已经知名度极高,“誉塞天下”,众多青年士人拿着自己的文章来拜访梁肃,“盖无虚日”。
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
往者陆相公司贡士,考文章甚详,愈时亦幸在得中,而未知陆之得人也。其后一二年所与及第者皆赫然有声,原其所以,亦由梁补阙肃、王郎中础佐之。梁举八人,无有失者,其余则王皆与谋焉。
陆贽主持官吏铨选,韩愈的文章也得到陆贽的肯定。陆贽所选官吏名实相符,传为美谈。可是,后来韩愈才知道,所选官员都是梁肃和王础选的,尤其是梁肃前后推举了八人,没有一个有问题。由此,韩愈慨叹,主持铨选的陆贽对梁肃和王础居然如此信任,而梁肃和王础则又是如此兢兢业业、秉公持正、不辜负陆贽的信任,这份坦诚,何其可贵!
从李翱、韩愈的文字可以清晰看出,梁肃盛负文名,影响很大,在当时的文士、文章圈里,算是核心人物之一,至少韩愈曾是梁肃座上客:
贞元中,李元宾、韩愈、李绛、崔群同年进士。先是,四君子定交久矣,其游梁补阙之门,居三载,肃未之面,而四贤造肃多矣。肃异之,一日延接。观等俱以文学为肃所称,复奖以交游之道。(《唐摭言》卷七)
韩愈等人曾多次拜访梁肃,梁肃也高度赞誉他们的文学。这四人中,韩愈、李观(字元宾)为著名文人,李绛、崔群都官至宰相。
就文章而言,梁肃的思想观点,与唐初陈子昂以来的文学变革相一致,只不过陈子昂等人主要在诗歌方面,而萧颖士、独孤及、李华、梁肃等则主要在文章方面。梁肃等人更加看重文章的思想内容,重视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他说:“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裁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补阙李君前集序》)这是梁肃给李翱文集作的序言,其核心价值就是文章要为世所用、有补世用。他还认为,做文章就应该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立德玩词以为文”,“道胜则遇物而适”。另外,梁肃也将文章的源头追溯至先秦两汉,“以《易》之精义,《诗》之雅兴,《春秋》之褒贬,属之于辞”,简言之,就是沿袭先秦两汉文的思想与形式,最终肯定就是散体行文的古文。
这些观点,并非梁肃之独创,此前萧颖士、独孤及、李华等人已经有所表述,梁肃加以提炼、集中,且不断推阐,扩大影响。此后,李翱、韩愈、李观等都继承下来,尤其是韩愈,做了最典型、系统的表述,提升为文章学理论,形成古文运动的总纲。由于韩愈、柳宗元文章的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因而就形成中国文章发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革新工程——古文运动。
显然,独孤及、梁肃、韩愈等人都是看准了盛唐文章的弱化态势,看到了德宗、宪宗两朝国家政权在经历战乱衰弱以后,急需加强和振兴的需要,以文章振兴来承接和宣示政权振兴,从而将文学与政治、思想乃至道统紧密结合起来,“文以载道”的观念得以确立,散文为正宗的地位得以确认,古文运动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可以确定,梁肃是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作出了鲜明贡献的人。(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卢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