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蒋介石作出了决断,决定挑起内战。那时,他信心满满,手握超过400万的精锐部队,似乎一切都预示着胜利。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庞大军队会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彻底崩溃。这场失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呢?通过许光达与廖昂的一段对话,我们不难窥见一二。
廖昂,黄埔军校的优秀毕业生,曾在陆军大学深造,历经围剿红军与抗日战争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抗日战争期间,他屡次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为一位知名的战将。到了1946年6月,廖昂已经晋升为整编第76师的中将师长,随蒋介石走上了那条人人厌恶的内战之路。
1947年10月,延清战役爆发,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正是廖昂所率领的整编第76师,而解放军的主力部队则由许光达指挥的第3纵队担任。战斗一开始,我军迅速展开攻势,像猛虎下山一般,一路狂飙,迅速包围了廖昂所驻守的清涧县。胡宗南急忙派遣第29军军长刘戡带领增援部队前来支援,然而,解放军的阻击如同铁壁铜墙,刘戡的部队被困在20里之外,根本无法接近。
10月11日,解放军成功攻破清涧城,全歼守军8000余人,廖昂也未能幸免,成为了我军的俘虏。此时,廖昂心中不甘,依旧想着能够浑水摸鱼。他悄悄换上了普通士兵的军服,打算混入人群中伺机逃脱。毕竟,解放军向来对俘虏宽容,既不强迫留下,也会给些许路费。廖昂想着以此掩饰身份,或许能逃脱一线生机。
然而,他终究不是普通士兵,身上那股自信与气质很快就被识破。即便他伪装得再好,也难掩其将领的风采,很快便被识破,送到了许光达的指挥所。
许光达,同样出自黄埔军校,虽然他与廖昂并非同班同学,但毕竟是同校的校友。两人在战场上的再次相遇,显得格外亲切。许光达见到廖昂,虽然心中有些许敌意,但依然为他递上一根烟,两人开始了闲聊。谈及这场战役时,廖昂有些不甘心地说:“我们只有一个师守清涧,守不住也算正常,都怪胡宗南太小气,不给我们增援。”
许光达笑了笑,回应道:“你误会胡宗南了。他确实派了刘戡增援,不过我们早就把他堵在外面了,刘戡根本没能进来。”听到这里,廖昂叹了口气,说道:“刘戡这个人,我了解,哪怕他能够打进来,也未必敢进来。”这番话中透露出的,是对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深刻了解。
许光达听后,心中顿时明了。廖昂所言,其实揭示了一个国民党军队的深层问题:部队内部的缺乏协作。许多人都只关心保存自己的实力,根本不愿为他人去冒险,哪怕是增援,也只是走过场,装装样子,等到兄弟部队被消耗殆尽,他们才会默默撤退。正如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失败与内部分裂密切相关。蒋介石明令增援,但李天霞与黄百韬却迟迟不行动,最终导致张灵甫陷入困境,丧命战场。
不仅如此,黄百韬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淮海战役中,黄百韬被我军围困,蒋介石再度派遣邱清泉、李弥两大兵团增援,却依旧未能解救黄百韬。邱清泉与李弥同样阳奉阴违,最终导致黄百韬选择了自尽。临终时,黄百韬对部下说:“我们被围困,指望其他兵团来救援,根本是不可能的。古人云,胜则举杯共庆,败则出死力相救,但我们做不到。”
正是这种“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极大分裂,士气的崩塌。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保全自己,根本不可能心无旁骛地打好每一场战役。正因为如此,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也显得水到渠成。
回到许光达与廖昂的对话,许光达看到廖昂依然不服气,笑着说:“如果你不服气,我可以放你回去,你再让胡宗南给你一个师,我们再来较量一番。”然而,廖昂深深叹了口气,说道:“不必了。”他知道,无论再来多少次,结果都不会有太大不同。这个结局,已不是他能左右的,也不是胡宗南能够左右的,甚至连蒋介石也无法改变。
最终,廖昂的无奈与感叹,深刻揭示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与内部分裂,这也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