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约665年-713年8月1日),是唐朝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幼女,身为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也是著名的安定思公主的亲妹。她的出生和成长,几乎是在父母和兄长的极致宠爱中度过,尤其是其母亲武则天,对她的溺爱更是众人皆知。太平公主的生活曾可谓风光无双,权力的巅峰使她在唐朝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皇权的格局和朝政的走向。
关于太平公主的真名,史书中鲜有明确的记载,现有学者通过《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的分析,认为她的本名或许是李令月。713年,由于被怀疑参与谋反活动,太平公主遭到了唐玄宗的严厉制裁,被派兵擒获,并最终在家中被赐死。她的死标志着唐玄宗政权的逐渐稳固,同时也揭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结束了自626年玄武门之变以来长达九十年的多次政变动荡局面。
尽管太平公主在朝中的权势显赫,然而她的能力并不足以与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相比。初期,她对太子李隆基并不重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开始意识到李隆基显示出的果敢和雄才,转而产生了将一位懦弱不堪的候选人扶持为太子的念头,以便巩固自身的权力和地位。其天生的野心与权力欲,使她在朝堂上频频策划阴谋。
在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果断采取行动,召集王毛仲及其亲信,组织300余名骑兵。同时,他亲率李令问、王守一等心腹,迅速出击,先后杀掉了左、右羽林大将军常元楷与李慈,接着擒获了太平公主的亲信贾膺福和中书舍人李猷,甚至宰相岑羲与萧至忠也惨遭杀戮,尚书右仆射窦怀贞在混乱中选择自尽。李隆基迅速而果敢的行动,使得太平公主及其势力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显而易见,李隆基采取的主动出击,从根本上改变了局势。毕竟,太平公主只是一个公主,想要在一朝一夕之间夺得权力,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即使是她的母亲武则天,在当年夺权称帝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漫长的策划和积累。
因此,太平公主被杀的结局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原因在于,她既没有母亲武则天那样过人的才华,也缺乏一个听话且能称帝的丈夫。与此同时,她更没有武则天那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绝对地位。而聚集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对她来说更是遥不可及。她妄想以同样的方式成为女皇,无异于是做一个痴人梦。如此的野心与高傲,必然使她在朝廷的权力游戏中难以立足,无论是李隆基,还是其他任何人,都会对此保持警惕与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