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科学,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尽管中国古代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这些成就仅仅是技术创新而已,不能被称为科学,甚至认为这些成就无法与现代科学体系相提并论。而与之对立的观点则坚持认为,古代中国不仅有科学,而且这种科学体现在多个方面。面对这种争论,一些否认者会把反对“古代中国有科学”这一观点的人,指责为“民粹主义”或“学术义和团”等,甚至将其与“红小将”及“自嗨”等词汇相提并论。这种情形的出现,往往让人不禁思考,简单否定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科学的观点是否具有足够的理据,否定者背后的思维模式又会带来哪些思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不妨看看英国学者李约瑟的回答。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与文明在中国》,该书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约瑟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详细论述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重要地位。这本书不仅探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还为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深入分析。在这部作品中,李约瑟明确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虽然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却发生在欧洲,而非中国?
李约瑟的论点首先表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已经远超欧洲,尤其是在公元前1世纪到16世纪期间,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领先全球。基于这一点,他提出的“李约瑟之问”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肯定,也是对中国为何未能在近代科学革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深刻反思。因此,李约瑟并不是否认古代中国有科学,反而是在强调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并对其未能引领现代科技发展提出了质疑。
尽管李约瑟的作品被许多西方学者推崇,但从中国学者的角度来看,李约瑟的观点有其局限性。毕竟,李约瑟所处的背景和视角是西方的,而中国学者往往认为应该从中国自身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开始编写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更为详尽的历史著作。例如,1987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便由众多中国一流学者共同撰写,旨在更全面、更客观地呈现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此外,近年来,像江晓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和李申主编的《中国科学史》这样的书籍,也明确承认了古代中国具有独立的科学体系。随着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专家开始认可,中国古代的科技不仅包括技术的发明,更涉及到科学的原理和思想体系。这些成果逐渐成为中国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之作,也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人坚持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科学,甚至对“古代中国科学”的存在表示质疑。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人否认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关于科学定义的问题。科学这一概念本身存在多种定义。如果我们采用一个宽泛的定义,便能够承认古代中国拥有科学;而如果采用更为狭义的定义,则可能会否定这一观点。中国学者江晓原曾指出,在判断古代中国是否有科学时,是否使用现代西方的狭义标准,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清华大学的吴国盛教授曾表示,古代中国并不具备“西方理性科学和近代数理实验科学”的特点,因此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然而,是否能将现代的标准套用于古代呢?我们是否可以在不拘泥于现代科学定义的框架下,重新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二个原因则涉及到西方中心主义的心态。在某些学者的眼中,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往往被贬低为简单的技术发明,并与西方的科学成就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观点往往忽视了中国在天文学、数学、医学、金属冶炼等领域的巨大贡献,甚至将中国古代的成就视为“运气好”所致。这种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简单化理解,与西方中心主义息息相关。在一些人看来,西方文明在近代崛起的过程,源于其在科学上的早期优势,而中国则在这方面远远落后。最终,这种思维方式不仅贬低了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还将其与西方文明进行无端的比较,甚至演变成一种对中华文明的否定。
最后,值得深思的是,古希腊文明被誉为西方科学思想的源泉,但为何在古希腊之后的一千多年里,西方科学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一场“科学革命”,但在公元6世纪到17世纪期间,中国的科技成就却领先全球,尤其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的比例高达54%以上。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曾指出,很多奠定现代世界基础的发明和发现,可能有超过一半来自古代中国。这些在天文、数学、医学、农业、金属冶炼等领域的成就,是否需要一定的科学思想作为基础?这一点也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