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臣尚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这是元代戏曲家高明在读到宋朝靖康之耻的史实后,触景生情而发出的感慨。靖康之耻不仅让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北去,沦为阶下囚,更是成为了无数国人心头永远的耻辱。后世许多文学作品都以此为背景,借以抒发悲愤与哀思。
然而,研究者们常常提出一个疑问:既然宋朝素有“四大将门”世家,为什么在金兵南下、国家危亡之际,他们的身影却未能在战场上力挽狂澜?
宋代虽以“重文轻武”著称,但同样存在声名显赫的将门世族。历史上公认的“四大将门”依次是折家、种家、姚家与杨家。乍一听,许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何在百姓口耳相传、戏曲话本中最负盛名的杨家将,竟然只排在第四?其实,这主要源于文艺演绎的润色。评书戏曲为了增加戏剧张力,对杨家将的故事进行了夸张渲染,而真实的历史远没有那么传奇。杨氏家族从五代麟州的杨信起,至抗辽名将杨业、再到其子杨延昭,确实一度英勇善战,但传至后代逐渐式微,到靖康之变时,杨家早已没落,因此无力再登历史舞台。
位列第三的姚家将,出身于山西。自姚宝起家,历代名将辈出,如姚兕、姚麟,后又有姚雄、姚古等。尤以姚古的养子姚平仲最为出众,他年仅十八岁便在灭底河与西夏交锋,以胆识和勇武立下大功。第二的种氏家族更是满门忠烈,他们在与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几代子孙几乎人人能征善战,直到第四代才逐渐式微。至于折家,则高居四大将门之首。其祖先折从阮为五代名将,世居西北,数代子孙延续近两百年,几乎每一代都有骁勇将才,为宋朝贡献了上百位良将。
那么,靖康之耻时,他们究竟为何未能扭转乾坤?原因并非他们懦弱,而是力不从心。杨氏已然衰落不足为奇;而种家、姚家、折家虽有人出征,却屡屡因朝廷昏庸、指挥失误而惨遭挫败。比如种师中,年逾古稀仍率军驰援太原,却因朝廷情报有误,被误导为敌军已撤,不得不轻装上阵,最终陷入金军重围,壮烈战死。姚友仲同样战死沙场,姚古、姚平仲兵败,折可求、折可存则被俘虏。这些忠烈之士并非不愿战,而是困于昏庸的朝廷,难以施展。
根源还在于北宋统治集团的软弱无能。金军南下之际,宋徽宗竟在朝堂上被吓得昏厥,醒来后立刻将皇位推给太子,以自保之心置百姓与江山于不顾。宋钦宗继位后同样优柔寡断,虽有李纲力谏坚守,他却始终心怀退缩,频频听信主和之言,幻想割地求和能换取安宁。哪知金兵屡屡卷土重来,最终酿成靖康之耻,徽、钦二帝皆为俘虏,宗庙社稷尽失。
由此可见,四大将门并非没有挺身而出,他们中不乏血战沙场、慷慨赴死的忠勇之士。但在昏君庸政的掣肘下,纵有万千热血也难以回天。北宋的覆灭,根源在于统治阶层的自私怯懦,而非将门世家的不忠不勇。
四大将门虽随历史沉浮而逐渐没落,但他们的忠勇与牺牲精神却值得后世铭记。那份家国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去传承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