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水利建设项目之一,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不仅创下了众多世界之最,更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的能源格局。早在民国时期,孙中山便提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宏伟设想,旨在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问题,并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经过多方努力,中美专家也曾对这一计划进行过可行性研究,初步得出结论,表明该工程具有很高的实施价值。然而,蒋介石当时将所有精力集中在了内战上,导致这一伟大设想未能得以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高度关注三峡工程的发展,将其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1950年,国家在武汉成立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为项目的推进打下了基础。但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国家的资源与精力不得不分散,这一计划一度搁浅。然而,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三峡工程的讨论重新提上日程。1953年,毛主席在视察长江舰时,特意召集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询问在宜宾修建大坝的可行性。
林一山是三峡工程的坚定支持者,他深入研究了长江的历史洪灾问题,并指出长江流域的洪水几乎每隔十年便会造成一次大灾。民国时期的洪灾更为频繁,尤其是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灾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他进一步阐述,三峡地区的水坝不仅能有效防范洪水灾害,还能带来巨大的电力供应、改善航运条件及促进农业灌溉等诸多优势。毛主席听后,对这一计划更加认同,并表示支持。
1956年,毛主席在视察长江流域的武汉与长沙时,创作了气吞万里如《水调歌头·游泳》,其中写道“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抒发了他对三峡工程的豪迈期待与信心。这不仅是对中国未来雄伟水利工程的寄托,也是对革命斗争精神的宣扬。尽管如此,三峡工程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技术难题与争议。从一开始,就有不少反对意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来自电力工业部部长助理李锐。他认为三峡工程的规模庞大,涉及的技术和资金超出了当时的能力范围,且可能带来无法预料的地质、气候等负面影响。
为了彻底解决这一争议,毛主席在1958年召集了国内多位专家学者、长江流域各省市领导举行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林一山首先从历史上的长江洪灾入手,提出修建三峡大坝的必要性和好处,获得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同。接下来,李锐提出了多项反对意见,首先是关于洪水问题,指出单纯依靠一个大坝解决长江流域的洪灾是不现实的;其次是工程建设的庞大规模,资金与技术的支撑问题;第三,数百万人民的迁移安置也极具挑战性;此外,还指出建成后的发电量远远超出当时的需求,且输电技术未能跟上等问题;最后,他强调,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三峡大坝将成为外部敌人攻击的重点目标。李锐的这些担忧引发了在场专家的沉思。
毛主席认真听取了双方的意见后,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大坝是否能承受外部攻击?”经过科学论证与权衡利弊,三峡工程最终获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尽管如此,由于中苏关系的紧张与战争威胁,工程建设并未能如期推进。毛主席虽然一直对三峡充满期待,但在晚年曾感慨地说:“如果三峡大坝落成,你们可别忘了给我写篇祭文。”这句话透露出他对这一宏伟工程的深切关注。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中国的能源需求急剧增长,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三峡工程再次成为国家战略的重点。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决议,并在同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三峡大坝终于在2009年完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之一。这一工程的成功,不仅兑现了毛主席当年“高峡出平湖”的伟大构想,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想象,如果毛主席仍在世,他一定会为这一成就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