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了曹魏的政权。这场兵变成功后,司马懿迅速除掉了曹爽及其党羽,掌握了魏国的实权。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先后接任了大将军等重要职务。高平陵之变虽然让司马家族掌控了曹魏的权力,但这一变故也引起了曹魏内部的强烈反抗,尤其是淮南的三次叛乱,最为激烈,其中包括了王凌的叛乱、毌丘俭和文钦的叛乱,以及诸葛诞的叛乱,后者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寿春之战。
寿春之战可以说是三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不仅有诸葛诞和司马昭两方的对抗,还涉及到东吴的援军支持。这场战斗不仅决定了淮南的未来,也成为了魏国历史中的一个转折点。
一
具体来说,正元二年(255年),毌丘俭与文钦联手在寿春起义,他们列举了司马师的多项罪状,并派使者联系诸葛诞,希望他联合起豫州的士民。然而,诸葛诞与文钦一直存在矛盾,因此他直接斩杀了文钦的使者。此时,司马师也决定讨伐毌丘俭,诸葛诞则趁机率兵前往寿春参与战争。最终,文钦战败,毌丘俭弃守寿春逃亡,而诸葛诞则成功率军占领了寿春。
诸葛诞长期驻守淮南,被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及都督扬州。凭借他击退东吴大军的赫赫战功,诸葛诞很快获得了高平侯的封号,封地为三千五百户,并转任征东大将军。尽管如此,诸葛诞最初在司马懿家族的扶持下崛起,但当司马师去世,司马昭继位后,诸葛诞逐渐感受到来自司马昭的威胁。随着他亲近的朋友邓飏和夏侯玄先后被处死,曾镇守寿春的王凌、毌丘俭等人也未能逃脱厄运,诸葛诞不禁心生恐惧,担心自己也会成为下一个被清除的目标。因此,他开始在淮南积蓄力量,笼络人心,并为未来的反叛做好准备。
与此同时,司马昭接掌大权后,决定要剷除所有掌握重兵的武将,诸葛诞自然也在其中。通过贾充的计策,司马昭将诸葛诞召回担任司空,虽然这个职位在三公之上,但实际上司马昭是在削弱诸葛诞的兵权,将其调离淮南。
二
到了公元257年,诸葛诞终于决定发动叛乱。他首先谋杀了扬州刺史乐綝,并以寿春为基地展开了反叛。考虑到自身力量有限,诸葛诞还急忙派人向东吴求援,请求派兵支援。东吴方面很快回应,派出文钦、全怿、全端、唐咨以及王祚等将领前来援助。
司马昭得知诸葛诞起义后,立即亲自带领26万大军进行征讨,并派王基和陈骞围攻寿春,同时派石苞、胡质、州泰等人前往抵御东吴援军。诸葛诞则集结了15万大军,而东吴的援军也有10万之众。这样一来,寿春之战的总兵力超过了50万人,这一规模在三国历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例如,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的兵力总和也不过十多万人。
在这场战争中,东吴的朱异率领军队向寿春西南的安丰推进,试图为诸葛诞提供外援。然而,他们遭遇了魏军的猛烈阻击。经过一番激战,朱异不得不带领队伍撤退。尽管如此,东吴依然没有放弃支援,重新组织了军队继续前进。但不幸的是,他们再次遭到了魏军石苞和州泰的击败。东吴援军的持续受阻,使得诸葛诞的力量逐渐处于劣势,而魏军则成功将寿春团团围住。
三
随着时间推移,围困寿春的魏军越来越紧,东吴的援兵也被连续击退,孙綝不得不撤回建业,而寿春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诸葛诞在此期间仍然没有放弃,甚至哈哈大笑地看着司马昭在城下扎营。因为他知道,寿春每年都会迎来大雨,淮河水位上升,水流会淹到城墙下,这对围城的司马昭来说是个巨大的困扰。因此,诸葛诞一度认为司马昭必定会因水灾而自败。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这次并没有降雨,反而出现了罕见的大旱。
到了公元258年,经过数月的围困和多次突围失败,诸葛诞的局势愈发严峻。城内粮草逐渐耗尽,叛军士气低落。诸葛诞最终为了避免内部崩溃,亲手杀害了文钦,而文钦的儿子文鸯和文虎则选择投降了司马昭。随着东吴援军无法继续支援,诸葛诞的手下士兵的斗志彻底崩溃,最终导致了全军的失败。二月,司马昭的大军突破了寿春的防线,诸葛诞见局势已不可挽回,决定出城逃亡。然而,在逃跑过程中,诸葛诞被胡奋的部队追击并最终击杀。至此,诸葛诞的叛乱彻底失败,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遭遇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