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初名将韩信的认识,最早源于上世纪90年代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淮阴侯韩信》。这部剧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位历史人物。剧中提及的“胯下之辱”、“背水一战”、“十面埋伏”以及“一饭之恩”等众多历史典故,都是我从中获得的启迪。虽然剧中的许多细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淡忘,但当我回想起韩信临终前,那句“我这一背,是帝王之相”时,心中却总是泛起阵阵荒凉的感觉。此刻,他背向世人,仿佛在跟历史告别,透过那一瞬,我似乎能感受到他心中的淡淡哀伤。
历史上,刘邦曾赞叹韩信的才能,称“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而韩信自己也自信地提到刘邦带兵不过十万,而他自己更能带领大军。如果韩信当初没有屈从于他人的意志,选择了让自己背负屈辱而选择一个隐忍的态度,那么楚汉之争的历史是否会有所改变?可历史的书页上并没有空白的假设空间。韩信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短暂的片段,虽然他以非凡的才华和经历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却终究无法左右历史的走向。
如今,大部分人对韩信的了解依然主要来源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淮阴侯韩信》的传记。在这部著作中,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如人物与事件的基本记录,缺乏深入的细腻描写。尽管这些信息足以为我们勾勒出某种历史的轮廓,但这样的叙述终究显得有些冷淡,也让人觉得格外单薄。不过,幸运的是,各种历史小说和影视作品应运而生,填补了这些空白。创作者们借助丰富的历史资料进行大胆且合理的想象,把那些曾经的英雄人物通过现代的文字和影像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众多的表现方式中,个人总觉得文字更能触动人心。对比影视剧来说,历史小说能更细腻地揭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故事发展的细节。如果在我面前同时摆放着一本关于历史的小说与一部相关的影视剧,毫无疑问,我会优先选择那本书。听说韩信的伯乐萧何曾用“国士无双”这个词来赞美他,称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韩信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美誉,或许正因为这个原因,那位以“当代写史圣手”著称的文史作家周明河,才为他创作的历史小说命名为《国士无双:韩信传奇》。
正如前面提到的,相对于正统史书,历史小说的优势恰恰在于能通过作者的文学化塑造,让历史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生动和丰满。周明河抓住了这一点,他在笔下细致描绘了韩信传奇一生的种种经历,尤其是性格这一关键元素的刻画,做得非常到位。韩信的性格多变,抱负高远,渴望在历史的舞台上大展拳脚,然而他同样懂得权衡,能忍辱负重。在他名声显赫之时,仍不忘回报曾经恩惠于他的人,而对曾经的羞辱则以宽广的心态去化解。纵使他在战场上威风凛凛,让敌人为之畏惧,最终却因迟疑而遭致吕氏之手的致命一击。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复杂多变,而凡是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哪一个不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或许周明河笔下的韩信并不完美,或者在这部小说中,加入的主观想象有所偏差,但我们依旧会被韩信的故事深深吸引。毕竟,有多少人能抗拒一个被誉为“国士无双”的传奇人物的经历呢?这正是历史要传达给后人最深刻的启示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