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步步惊心》《甄嬛传》等清宫题材影视剧的热播,许多人对清朝雍正时期乃至整个清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剧中人物形象光鲜亮丽,后宫妃嫔皆貌美如花,男子也大多身姿挺拔,五官端正。尤其是清代男性的发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看到的,多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形象,妆容精致,头发光洁,仿佛与“脏乱”二字毫无关系。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历史,真实的清朝辫子却远没有影视剧中那般干净利落,甚至常常肮脏不堪。据近代一位来华的外国女性记述,她曾因见到并闻到清代男子辫子的气味而作呕,甚至因此吃不下饭,可见当时辫子的卫生状况令人咋舌。
在中国古代,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成为人们遵循的重要原则。男子普遍束发盘髻,女子则不轻易穿耳戴饰,至少在明代以前,这是社会共识。直到明末清初,随着满清政权的建立,这一千百年来的传统被彻底打破。清军入关后强令剃发留辫,女子可以穿耳戴饰,男子则必须削去额前头发,仅留后发编辫。对当时的人而言,这是极大的文化冲击,因为在他们眼中,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孝道,也破坏了身体的完整。
影视剧里常见的清代男子长辫形象,其实是对历史的美化。清代辫子的演变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金钱鼠尾式”最为极端,只在头顶留下极少的一缕头发,编成细辫,粗细以能穿过铜钱孔为准。如此造型几乎与光头无异,颜值不高者往往显得滑稽。第二阶段时,头顶留发稍多,辫子能够穿过四五个铜钱孔。在嘉庆年间,一位日本人中川忠英曾在《清俗纪闻》中记录到,当时清人编辫可垂至腰部,辫尾还要打结。与影视剧的饱满长辫相比,这一时期实际上的头发数量并不多,只是辫子较长而已。第三阶段则是人们最熟悉的样貌,辫子粗壮,形如蛇尾,清末时甚至有男子在战斗中把辫子盘绕脖颈,以抵御刀剑,可见其粗重程度。
然而,这样的长发在清洁上极为不便。现代人即便是短发,也需要频繁清洗才能保持整洁;而在当时,不仅洗浴条件有限,长辫拆解、清洗、晾干、再编的过程耗时费力,普通百姓根本无暇顾及。许多男子往往数日甚至更久不曾清洗头发,汗渍与灰尘夹杂,使得辫子散发出难以忍受的气味。这也是那位英国女子为何在回忆录中感叹“恶心到难以下咽”的原因。即便是条件优越的富户,也难以每天耗费数个时辰来整理头发,更遑论庶民百姓了。
因此,影视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剧中光鲜亮丽的形象是艺术加工的结果,真实的清代辫子却往往邋遢不堪。这种差异并不难理解,毕竟古人更多要为生计奔波,打理发辫并非生活重心。与之相比,现代社会条件优越,我们能够随时保持清洁卫生,更应养成爱干净的习惯,因为健康从整洁开始。由此可见,历史与艺术虽有联系,但真实往往远比荧幕呈现的要复杂、粗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