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的记载,夏朝少康中兴之后,将庶子无余封为越国国君,越国的君主姓姒,国家也被称作“禹越”,这与其他国家如杞国、缯国、褒国等一样,均为大禹的后代。然而,越国的早期历史一直十分模糊,特别是大禹通常被认为是中原文明的象征。考虑到当时交通的局限性,许多学者认为少康不太可能将庶子封在江浙一带。因此,所谓“越为禹后”的说法,常常被视为荒诞之论,认为它源自春秋时期的族群认同需求,也就是说,越国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认同,试图脱离“蛮夷”身份,塑造了这一“禹后说”。
但一项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打破了这一传统观点。在江苏苏州吴县,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距今大约5000年的陶器,陶器上刻有四个字,其中一个字被确认是“越”。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疑问:如果越国真有如此悠久的历史,那么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国之一,时间跨度竟然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苏州城东南约15公里的澄湖地区,是位于今吴中区、吴江区和昆山市交界处的一个水域。当地的县志曾记载,水下隐藏着一座古老的城市。1974年,当地公社为围湖造田,将澄湖西岸的湖水抽干时,沉睡了千年的神秘古城重现人间。考古学家经过研究,确认这座古城横跨了5000年,涵盖了新石器时代的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及后来的商周、汉晋、唐宋等多个历史时期。
在良渚文化层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件黑皮陶鱼篓形的贯耳罐,罐上刻有四个字符,这些字符排列成一列。学术界将其称为“澄湖刻符”,但问题在于,这些符号到底表达了什么含义呢?通过多次研究,学者们认为其中有一个字很可能是“越”的本字。
对于这四个字符,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解读。夏商断代工程的专家李学勤教授解读为“巫戌五俞”,意指“神巫所用的五对钺”。而越文化研究专家董楚平则认为,这些符号应解为“方钺会矢”,意味着越国的会盟,是良渚先民军事结盟的记录,甚至可能是良渚古国建国的记载。其他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这可能是“冓戉五个”或“越五族”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戉”、“钺”与“越”这三个字的最初形态其实都是相似的象形符号,代表着权力的象征——斧钺。在甲骨文中,“戉”与澄湖刻符中的第二个字几乎一模一样,因此可以确定,澄湖刻符中的第二个字符很可能是“戉”,而“戉”同时也可代表国家或部族的名称“越”。这意味着,越族或越国的存在,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甚至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
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时期,百越先民就已创造出繁荣的农耕文化,并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辉煌的良渚文明。如今,良渚文化已被公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起点。而良渚文化的发现表明,越族或越国的雏形早在这一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具备了社会发展的基础。此外,迄今为止,良渚文明的刻符已超过600个,这些符号代表了文字的雏形,为越国及其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证据。因此,澄湖刻符中的四个字,很可能是越国最早的标识,甚至代表着“越”这一国号的起源。
对于“越为禹后说”与澄湖刻符的关系,董楚平提出了一种有趣的解释。他认为,大禹的确是良渚人的后裔,越人创造了辉煌的良渚文明。随着良渚文化的衰落,越人并没有消失,而是北上中原建立了夏朝,成为夏朝的祖先。在这种情况下,少康将庶子无余封于越,实际上是让他管理先祖的故土。因此,按照这一观点,大禹不仅是夏朝的开创者,也可能是越人的一员,夏朝的建立与越族有着紧密的关系。
综上所述,澄湖刻符的发现和相关解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越国的历史或许比我们预想的要悠久得多,而“越为禹后说”也许并非全无依据,反而可能揭示了更为复杂的历史演变。